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外降低排烟温度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外关于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关于热力学分析的研究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降低燃煤工业锅炉排烟温度技术方案研究 | 第16-34页 |
2.1 烟气酸露点估算 | 第16-18页 |
2.2 技术方案确定 | 第18-21页 |
2.2.1 复合相变换热器 | 第18-19页 |
2.2.2 内螺纹外肋片铸铁空气预热器 | 第19-20页 |
2.2.3 尾部受热面布置 | 第20-21页 |
2.3 尾部受热面设计方法 | 第21-25页 |
2.3.1 复合相变换热器的设计 | 第21-23页 |
2.3.2 内螺纹外肋片铸铁式空气预热器的设计 | 第23-24页 |
2.3.3 风机增耗功率 | 第24-25页 |
2.4 在运行锅炉余热回收排烟温度 100~30℃时重要参数 | 第25-28页 |
2.4.1 排烟温度 100~75℃时热平衡参数 | 第26页 |
2.4.2 排烟温度 100~75℃时尾部受热面参数 | 第26页 |
2.4.3 排烟温度 70~30℃时暖风器参数 | 第26-27页 |
2.4.4 排烟温度 100~30℃时尾部受热面重要参数 | 第27-28页 |
2.5 新设计燃煤工业锅炉排烟温度研究 | 第28-33页 |
2.5.1 研究步骤 | 第28-29页 |
2.5.2 排烟温度 170~75℃时热平衡参数 | 第29页 |
2.5.3 排烟温度 170~75℃时锅炉主体结构温度变化 | 第29-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燃煤工业锅炉排烟温度技术经济分析 | 第34-61页 |
3.1 财务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3.2 敏感性分析法 | 第35页 |
3.3 燃煤工业锅炉余热回收排烟温度技术经济分析 | 第35-50页 |
3.3.1 排烟温度 30℃时初投资 P | 第36-37页 |
3.3.2 排烟温度 30℃时年金 A | 第37-39页 |
3.3.3 排烟温度 30℃时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3.3.4 排烟温度 100~30℃时经济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3.3.5 排烟温度 100~30℃时经济评价指标规律分析 | 第41-44页 |
3.3.6 不确定性因素对结论影响分析 | 第44-48页 |
3.3.7 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48-50页 |
3.4 新设计燃煤工业锅炉排烟温度技术经济分析 | 第50-60页 |
3.4.1 排烟温度 170~30℃时经济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3.4.2 新设计燃煤工业锅炉最优排烟温度的确定 | 第51-53页 |
3.4.3 不确定性因素对结论的影响分析 | 第53-58页 |
3.4.4 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锅炉尾部受热面的热力学优化 | 第61-78页 |
4.1 热力学分析方法概述 | 第61-62页 |
4.1.1 效率分析法 | 第61页 |
4.1.2 不可避免损失分析法 | 第61-62页 |
4.1.3 夹点技术 | 第62页 |
4.2 受热面工质流速优化 | 第62-71页 |
4.2.1 省煤器不可避免损失 | 第62-67页 |
4.2.2 复合相变换热器不可避免损失 | 第67-69页 |
4.2.3 空气预热器不可避免损失 | 第69-71页 |
4.3 尾部受热面热量分配优化 | 第71-75页 |
4.3.1 换热器的效率 | 第71-72页 |
4.3.2 物流参数 | 第72-73页 |
4.3.3 夹点温差 | 第73-75页 |
4.4 热管内介质温度优化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