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 | 第9-13页 |
1.1.1 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1.2 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研究 | 第10-11页 |
1.1.3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1.4 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研究 | 第12-13页 |
1.2 朋辈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1 朋辈辅导员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2 朋辈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研究 | 第14页 |
1.2.3 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研究 | 第14-15页 |
1.3 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1 人际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3.2 人际关系的测量 | 第15-16页 |
1.3.3 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4 当前研究中的局限 | 第16-17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研究 | 第19-2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2.1 研究被试 | 第19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19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3.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整体情况 | 第20页 |
2.3.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水平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20-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3 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 第25-37页 |
3.1 朋辈辅导员的选拔 | 第25-27页 |
3.1.1 选拔方式 | 第25页 |
3.1.2 选拔工具 | 第25-26页 |
3.1.3 朋辈辅导员的培训 | 第26-27页 |
3.2 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促进研究 | 第27-28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2 研究被试 | 第27页 |
3.2.3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3 朋辈心理辅导的团体训练的实施 | 第28-31页 |
3.3.1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3.3.2 团体训练的方案 | 第29-30页 |
3.3.3 方案的设计目标 | 第30页 |
3.3.4 方案的特色 | 第30-31页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3.4.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31页 |
3.4.2 干预研究前后测配对样本 t 检验 | 第31页 |
3.4.3 对照组前测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3.4.4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32页 |
3.5 实验组团体心理咨询实效反馈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3.5.1 对实验组成员八次的《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分析 | 第32-35页 |
3.5.2 对实验组成员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35-37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7-42页 |
4.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特点 | 第37-39页 |
4.1.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 | 第37页 |
4.1.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水平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第37-39页 |
4.2 朋辈心理辅导的干预分析 | 第39-42页 |
4.2.1 团体训练效果的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朋辈心理辅导方式得到好评的原因 | 第40-4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5.2 本研究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第42-43页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