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土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前言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4页
        1.1.1 植生混凝土的概念第11页
        1.1.2 植生混凝土的分类第11-12页
        1.1.3 植生混凝土的特点第12页
        1.1.4 植生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第12-13页
        1.1.5 废弃砖骨料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第13-14页
    1.2 植生混凝土的研究发展概况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第16页
        1.2.3 现有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3 废弃砖骨料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第18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2页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22页
2 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第22-36页
    2.1 概述第22页
    2.2 选材的原则第22-23页
        2.2.1 胶结材料的选用第22-23页
        2.2.2 集料的选用第23页
    2.3 集料(再生砖骨料)处理方法第23-24页
        2.3.1 再生砖骨料的破碎与筛选第23-24页
        2.3.2 骨料强化处理第24页
    2.4 试验原材料及基本性能第24-25页
        2.4.1 水泥第25页
        2.4.2 集料第25页
        2.4.3 拌合水第25页
    2.5 配合比设计第25-30页
        2.5.1 配合比设计参数第25-27页
        2.5.2 再生砖骨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第27页
        2.5.3 测试的实验结果第27页
        2.5.4 最佳水灰比第27-29页
        2.5.5 配合比计算方法第29-30页
    2.6 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土的搅拌、成型工艺研究第30-34页
        2.6.1 搅拌工艺第30-33页
        2.6.2 试件成型方法第33-34页
        2.6.3 养护工艺第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的降碱技术第36-41页
    3.1 概述第36页
    3.2 改造孔隙碱环境的必要性第36页
    3.3 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土孔隙内碱物质的主要来源第36-37页
    3.4 降碱原则第37页
    3.5 降碱的可行性研究第37-38页
    3.6 降碱试验方案第38-40页
        3.6.1 制备试块第38-39页
        3.6.2 试块处理第39页
        3.6.3 pH值测定方法第39页
        3.6.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9-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第41-54页
    4.1 概述第41页
    4.2 植物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第41-42页
        4.2.1 营养成分第41页
        4.2.2 光照第41页
        4.2.3 温度第41-42页
        4.2.4 水分第42页
        4.2.5 空气第42页
        4.2.6 酸碱度第42页
    4.3 种植基质的选择第42-44页
        4.3.1 种植基质选用的原则第42-43页
        4.3.2 几种常见的种植基质第43-44页
    4.4 植物的选择第44-47页
        4.4.1 植物选用的原则第44-46页
        4.4.2 本地区几种常见的护坡草本植物第46页
        4.4.3 植被的混播原则第46-47页
    4.5 植生试验第47-49页
        4.5.1 试验原材料准备第47-48页
        4.5.2 实验方案第48页
        4.5.3 试验方法及养护管理第48-49页
    4.6 维护与管理第49页
    4.7 植生效果比较第49-52页
    4.8 实际工程中如何构造再生砖骨料植生混凝土第52-53页
    4.9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总结第54页
    5.2 展望第54-56页
6 参考文献第56-60页
7 致谢第60-61页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木结构节点区摩擦耗能机理及力学模型化试验研究
下一篇:改扩建的博物馆公共空间序列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