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国家教育发展要求 | 第10页 |
| 2、人才培养的要求 | 第10页 |
| 3、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1、青年教师 | 第12页 |
| 2、教师专业成长 | 第12-13页 |
| 3、价值认同 | 第13-14页 |
| 四、 文献研究 | 第14-20页 |
| (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 五、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 (一)主要内容 | 第20页 |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 (三)主要观点 | 第21页 |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 | 第22-25页 |
| 第一节 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发展影响之辩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教师角色内涵与功能 | 第25-33页 |
| 第一节 教师角色探析 | 第25-28页 |
| 一、 作为普通人的教师 | 第25-26页 |
| 二、 作为专业教育者的教师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时代发展变化赋予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要求 | 第28-33页 |
| 一、 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 第28-29页 |
| 二、 从教授者转变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 | 第29页 |
| 三、 从教育活动的践行者转变为研究者 | 第29-30页 |
| 四、 从教学任务的完成者转变为教育生活的共建者 | 第30页 |
| 五、 从技术的关注转变为价值的思考者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教师专业化与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困境 | 第33-37页 |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标准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困境 | 第34-37页 |
| 一、 从业资格要求不高,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不够完善 | 第34-35页 |
| 二、 教师在职培训与进修保障体系有不够完善 | 第35页 |
| 三、 部分中小学青年教师素质低 | 第35页 |
| 四、 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受制约 | 第35-36页 |
| 五、 中小学青年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国内外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比较 | 第37-42页 |
| 第一节 国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 第37-39页 |
| 一、 个人主动成长 | 第37页 |
| 二、 他人观察和评估式 | 第37-38页 |
| 三、 参与发展与改进过程式 | 第38页 |
| 四、 培训式 | 第38-39页 |
| 五、 探究式 | 第39页 |
| 第二节 国内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 第39-41页 |
| 一、 高校为本的成长模式 | 第39-40页 |
| 二、 校本培训模式 | 第40页 |
| 三、 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 第40页 |
| 四、 四位一体培训模式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国外与国内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比较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价值认同 | 第42-47页 |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他人认同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价值认同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制度设计 | 第47-75页 |
| 第一节 积极构建自我身份认同,促进自我成长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一站式”机制建设 | 第48-75页 |
| 一、 学校培养机制建设 | 第49-52页 |
| (一)学校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 (二)学校培养机制建设范式 | 第50-52页 |
| 二、 教师资格认定机制 | 第52-56页 |
| (一)教师资格证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52-53页 |
| (二)发展性教师资格认证机制 | 第53-56页 |
| 三、 教师选取机制 | 第56-59页 |
| (一)“聘任制”为主的教师选取机制现状 | 第57-58页 |
| (二)“聘任制”为主的教师选取机制的思考 | 第58-59页 |
| 四、 教师评价机制 | 第59-65页 |
| (一)当前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60-63页 |
| (二)建设并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 第63-65页 |
| 五、 教师退出机制 | 第65-75页 |
|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退出状况的数据分析 | 第66-72页 |
| (二)教师退出机制程序建设和保障建设 | 第72-75页 |
| 结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一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