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外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结构及方法 | 第11-13页 |
1.3.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3-18页 |
2.1 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概述 | 第13页 |
2.1.1 建设工项目程造价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建设项目造价的分类 | 第13页 |
2.2 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措施 | 第13-15页 |
2.2.1 加强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及控制 | 第13-15页 |
2.2.2 加强主动控制和事前控制 | 第15页 |
2.2.3 加强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 第15页 |
2.3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 | 第15-18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 第18-23页 |
3.1 高校建设项目的特点 | 第18-20页 |
3.1.1 建设标准较高 | 第18页 |
3.1.2 管理方法较落后 | 第18页 |
3.1.3 建设项目工期紧 | 第18-19页 |
3.1.4 建设项目种类多和复杂性 | 第19页 |
3.1.5 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第19-20页 |
3.1.6 使用阶段运行成本较大 | 第20页 |
3.2 目前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20-23页 |
3.2.1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 第20页 |
3.2.2 项目设计阶段 | 第20-21页 |
3.2.3 施工招标阶段 | 第21页 |
3.2.4 施工阶段 | 第21-22页 |
3.2.5 竣工结算阶段 | 第22-23页 |
第四章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 | 第23-38页 |
4.1 决策阶段投资估算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4.1.1 系数估算法 | 第23页 |
4.1.2 指标估算法 | 第23-24页 |
4.2 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 | 第24-28页 |
4.2.1 价值工程理论 | 第24-26页 |
4.2.2 推行限额设计 | 第26-28页 |
4.3 施工招标阶段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 | 第28-31页 |
4.3.1 招标方式的选择及招标程序 | 第28-30页 |
4.3.2 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其评标方法 | 第30页 |
4.3.3 加强对招标文件中商务部分的控制与管理 | 第30-31页 |
4.4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 | 第31-36页 |
4.4.1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组织措施 | 第31页 |
4.4.2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技术措施 | 第31-34页 |
4.4.3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工程进度款支付 | 第34-36页 |
4.4.4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合同措施 | 第36页 |
4.5 竣工结算审计阶段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 | 第36-38页 |
4.5.1 建立“三级审核”制度 | 第36-37页 |
4.5.2 全面推行选定审计(造价咨询公司)单位的招投标制度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南昌某高校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实例研究 | 第38-62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8-39页 |
5.2 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 | 第39-42页 |
5.2.1 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决策 | 第39-40页 |
5.2.2 项目投资估算 | 第40-42页 |
5.3 设计阶段造价管理 | 第42-51页 |
5.3.1 设计概算的管理与控制 | 第42-43页 |
5.3.2 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设计进行优化 | 第43-51页 |
5.4 施工招标阶段造价管理 | 第51-55页 |
5.4.1 招标方式的确定 | 第51-54页 |
5.4.2 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 第54页 |
5.4.3 开标、评标、定标的全过程管理 | 第54-55页 |
5.5 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措施 | 第55-60页 |
5.5.1 设计变更的计价原则 | 第56页 |
5.5.2 严格控制现场签证 | 第56-60页 |
5.5.3 严格控制进度款支付 | 第60页 |
5.6 竣工结算审计阶段造价管理 | 第60-61页 |
5.7 全过程造价管理技术应用结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