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结构及思路 | 第14页 |
1.3.3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6-17页 |
2.1.1 农村饮水安全定义 | 第16页 |
2.1.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定义 | 第16页 |
2.1.3 绩效定义 | 第16页 |
2.1.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定义 | 第16-17页 |
2.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17页 |
2.2.2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常德市鼎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概况 | 第20-31页 |
3.1 常德市鼎城区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3.1.1 水文气象 | 第20页 |
3.1.2 河流水系 | 第20页 |
3.1.3 农村人口情况 | 第20-21页 |
3.2 常德市鼎城区农村供水工程基本概况 | 第21-25页 |
3.2.1 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3.2.2 供水工程水质情况 | 第23-24页 |
3.2.3 供水工程水量情况 | 第24-25页 |
3.3 管理政策方针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3.1 政策文件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3.2 人员奖惩方法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4 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情况 | 第26-28页 |
3.4.1 政府管理单位及人员情况 | 第26-27页 |
3.4.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员情况 | 第27-28页 |
3.5 资金管理情况 | 第28-31页 |
3.5.1 政府资金投入情况 | 第28-29页 |
3.5.2 水费收缴情况 | 第29-30页 |
3.5.3 支出情况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常德市鼎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评价 | 第31-45页 |
4.1 DEA模型优缺点分析 | 第31页 |
4.2 DEA模型选取 | 第31-32页 |
4.3 常德市鼎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34页 |
4.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2-33页 |
4.3.2 指标选取 | 第33-34页 |
4.3.3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4 基于DEA模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静态评价 | 第34-45页 |
4.4.1 计算结果显示 | 第34-38页 |
4.4.2 鼎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效率年际层次分析 | 第38-40页 |
4.4.3 鼎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区域层次分析 | 第40-45页 |
第五章 基于 DEA-Malmquist 指数的鼎城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动态变化评价 | 第45-51页 |
5.1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介绍 | 第45-46页 |
5.2 基于年际层次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46-48页 |
5.3 基于区域层次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48-5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1-54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建议 | 第51-54页 |
6.2.1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制 | 第52页 |
6.2.2 强化监督机制 | 第52-53页 |
6.2.3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 | 第53页 |
6.2.4 组建农村饮水管安全理机构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