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第一章 中国天然草地毒草种类分布及危害状况 | 第11-18页 |
1.1 中国天然草地毒草发生主要原因 | 第11-12页 |
1.2 中国天然草地毒草种类 | 第12页 |
1.3 中国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发生历史状况 | 第12-14页 |
1.4 中国天然草地主要毒草危害 | 第14-16页 |
1.5 中国天然草地毒草防控技术 | 第16-18页 |
1.5.1 传统防控技术 | 第16页 |
1.5.2 现代防控技术 | 第16-18页 |
1.5.2.1 生物防治 | 第16页 |
1.5.2.2 免疫学方法 | 第16-17页 |
1.5.2.3 避食训练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种类分布及危害状况 | 第18-27页 |
2.1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种类 | 第18-20页 |
2.2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状况 | 第20-22页 |
2.3 新疆天然草地毒草地理分布 | 第22-23页 |
2.4 新疆天然草地几种主要毒草 | 第23-27页 |
2.4.1 乌头 | 第23-24页 |
2.4.2 醉马芨芨草 | 第24页 |
2.4.3 小花棘豆 | 第24页 |
2.4.4 无叶假木贼 | 第24-25页 |
2.4.5 变异黄芪 | 第25页 |
2.4.6 马先蒿 | 第25页 |
2.4.7 橐吾 | 第25-26页 |
2.4.8 毒芹 | 第26-27页 |
调查研究 | 第27-50页 |
第三章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地毒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研究 | 第27-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调查时间 | 第27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27页 |
3.1.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1.3.1 现场调查 | 第27-28页 |
3.1.3.2 资料收集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3.2.1 阿克苏地区自然概况 | 第28页 |
3.2.2 草地毒草种类与分布 | 第28-34页 |
3.2.3 草地毒草分布面积 | 第34-35页 |
3.2.4 草地主要毒草危害 | 第35-40页 |
3.2.5 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 | 第40-45页 |
3.2.5.1 小花棘豆 | 第40-41页 |
3.2.5.2 苦豆子 | 第41页 |
3.2.5.3 骆驼蓬 | 第41-42页 |
3.2.5.4 苦马豆 | 第42-43页 |
3.2.5.5 黄花棘豆 | 第43-44页 |
3.2.5.6 无叶假木贼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地毒草防控对策 | 第46-50页 |
4.1 当地毒草防除措施 | 第46页 |
4.2 毒草综合防控和开发利用的建议与观点 | 第46-49页 |
4.2.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 第46页 |
4.2.2 控制放牧强度,严格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 第46-47页 |
4.2.3 毒草综合防控技术 | 第47页 |
4.2.3.1 生态防除 | 第47页 |
4.2.3.2 药物防控 | 第47页 |
4.2.3.3 脱毒处理 | 第47页 |
4.2.4 毒草作为资源开发与利用 | 第47-49页 |
4.2.4.1 医药开发利用 | 第47-48页 |
4.2.4.2 植物源农药开发利用 | 第48页 |
4.2.4.3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 第48-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