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2-甲氧基雌二醇混悬剂的处方前研究 | 第17-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17-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1 2-ME 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19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18页 |
2.1.2 专属性试验 | 第18页 |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8页 |
2.1.4 精密度考察 | 第18-19页 |
2.1.5 回收率试验 | 第19页 |
2.2 2-ME 溶解度的测定 | 第19页 |
2.3 2-ME 脂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9-22页 |
3.1 2-ME 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9-22页 |
3.1.1 专属性试验 | 第19-20页 |
3.1.2 标准曲线制备 | 第20-21页 |
3.1.3 精密度考察 | 第21页 |
3.1.4 回收率试验 | 第21-22页 |
3.2 2-ME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2页 |
3.3 2-ME 脂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2页 |
4 讨论 | 第22-23页 |
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2-甲氧基雌二醇混悬剂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24-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1 处方工艺的研究 | 第24-26页 |
2.1.1 处方筛选 | 第24-26页 |
2.1.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6页 |
2.2 制备工艺 | 第26-2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3.1 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7-28页 |
3.1.1 处方筛选 | 第27页 |
3.1.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3.2 制备工艺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页 |
5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2-ME 注射混悬剂的评价 | 第30-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1 质量评价 | 第31页 |
2.1.1 沉降体积比的测定 | 第31页 |
2.1.2 重新分散性 | 第31页 |
2.1.3 通针性 | 第31页 |
2.1.4 形态观察及粒径分布 | 第31页 |
2.2 稳定性试验 | 第31-32页 |
2.2.1 光加速试验 | 第31-32页 |
2.2.2 热稳定性试验 | 第32页 |
2.3 体外释放的研究 | 第32-34页 |
2.3.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32页 |
2.3.2 实验方法的确定 | 第32-33页 |
2.3.3 体外释放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2.3.4 体外释放的模型拟合 | 第33-3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3.1 质量评价 | 第34-36页 |
3.1.1 沉降体积比 | 第34页 |
3.1.2 重新分散性试验 | 第34页 |
3.1.3 通针性试验 | 第34页 |
3.1.4 形态观察和粒径分布 | 第34-36页 |
3.2 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3.2.1 光加速试验 | 第36页 |
3.2.2 热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3.3 体外释放结果 | 第36-39页 |
3.3.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36-37页 |
3.3.2 实验方法的确定 | 第37页 |
3.3.3 体外释放结果及模型拟合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2-ME 注射悬混悬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1-5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4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2.2 生物样品的处理 | 第42-43页 |
2.2.1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42页 |
2.2.2 肌肉样品的处理 | 第42-43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43-44页 |
2.3.1 专属性考察 | 第43页 |
2.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3页 |
2.3.3 精密度试验 | 第43-44页 |
2.3.4 方法回收率 | 第44页 |
2.4 实验方案 | 第4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2.6 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 第44-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56页 |
3.1 方法专属性 | 第45-47页 |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7-48页 |
3.3 精密度试验 | 第48-49页 |
3.4 方法回收率 | 第49-50页 |
3.6 血浆中药物浓度 | 第50-51页 |
3.7 药动学参数 | 第51-52页 |
3.8 体内释放结果 | 第52-53页 |
3.9 小鼠体内释放模型的考察 | 第53-55页 |
3.10 体内外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2-ME 注射混悬剂的药效学研究 | 第58-7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1.1 仪器设备 | 第58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58-59页 |
1.3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 第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2.1 S180 小鼠腹水瘤模型建立 | 第59页 |
2.2 给药方案与动物分组 | 第59-60页 |
2.3 药效评价标准 | 第60-61页 |
2.3.1 瘤体积(tumor volume,TV)的测量 | 第60页 |
2.3.2 相对肿瘤增殖率 T/C(%) | 第60页 |
2.3.3 抑瘤率的测量 | 第60-61页 |
2.4 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 第61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6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1-69页 |
3.1 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3.2 药效评价结果 | 第62-68页 |
3.2.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第62-64页 |
3.2.2 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 | 第64-66页 |
3.2.3 相对肿瘤增殖率 T/C(%) | 第66页 |
3.2.4 肿瘤生长抑制率的测量 | 第66-68页 |
3.3 病理学检查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0页 |
5 小结 | 第70-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本课题创新点 | 第73页 |
本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