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高吸水树脂综述 | 第13-17页 |
1.1.1 高吸水树脂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1.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 第14-15页 |
1.1.3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 第15-16页 |
1.1.4 高吸水树脂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 | 第17-19页 |
1.2.1 溶液聚合法 | 第17页 |
1.2.2 反相悬浮聚合法 | 第17-18页 |
1.2.3 辐射引发聚合法 | 第18页 |
1.2.4 反相乳液聚合法 | 第18-19页 |
1.3 高吸水树脂的表面交联改性 | 第19-20页 |
1.3.1 表面交联的改性机理 | 第19-20页 |
1.3.2 表面交联的方法 | 第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机械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酸反相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 第22-2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3 机械活化木薯淀粉的制备 | 第23页 |
2.1.4 反相乳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5 乳液类型的确定 | 第24页 |
2.1.6 反相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24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2.2.1 乳化剂用量对反相乳液静置稳定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2 乳化剂HLB值对反相乳液静置稳定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 油水体积比对反相乳液静置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2.4 单体淀粉质量比对反相乳液静置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2.5 搅拌速率对反相乳液静置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6 反相乳液的离心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 | 第27页 |
2.2.7 反相乳液的显微镜观察图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机械活化淀粉/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表面交联改性 | 第29-3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3.1.3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第30页 |
3.1.4 表面交联反应 | 第30页 |
3.1.5 吸液性能测试 | 第30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3.2.1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3.2.3 丙烯酸中和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单体淀粉质量比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3.2.5 复合交联剂共同作用对高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6 高吸水树脂制备的正交实验 | 第33-34页 |
3.2.7 表面交联时间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8 表面交联液浓度及种类对树脂吸液倍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9 不同交联度的树脂交联改性后的效果 | 第36-37页 |
3.3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机械活化淀粉/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性能研究 | 第39-4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39页 |
4.1.1 树脂的重复吸水性能测定 | 第39页 |
4.1.2 树脂的保水性能测定 | 第39页 |
4.1.3 树脂的吸液速率测定 | 第39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4.2.1 pH对高吸水树脂吸液率的影响 | 第40页 |
4.2.2 温度对高吸水树脂吸液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3 不同盐溶液对树脂吸液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4 树脂的重复吸水性能 | 第42-43页 |
4.2.5 树脂的保水性能 | 第43-44页 |
4.2.6 树脂的吸液速率 | 第44页 |
4.2.7 高吸水树脂的吸液过程 | 第44-45页 |
4.2.8 与文献和市场产品的性能比较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机械活化淀粉/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表征 | 第47-5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5.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5.1.2 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5.2.1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8页 |
5.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48-49页 |
5.2.3 SEM分析 | 第49-50页 |
5.2.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0-51页 |
5.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