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唢呐及其传承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丹棱—中国“中国唢呐之乡” | 第8-11页 |
1.1 丹棱的地理环境及人文气息 | 第8页 |
1.2 关于“唢呐之乡” | 第8-9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构想 | 第9-11页 |
1.4.1 目标 | 第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3 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10页 |
1.4.4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0-11页 |
2 丹棱唢呐的历史演变与形态特征 | 第11-20页 |
2.1 丹棱唢呐的历史演变 | 第11-13页 |
2.1.1 传统时期(改革开放以前) | 第11-12页 |
2.1.2 当代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 第12-13页 |
2.2 丹棱唢呐的形态特征 | 第13-20页 |
2.2.1 丹棱唢呐的结构与制作 | 第13-14页 |
2.2.2 丹棱唢呐的演奏技巧 | 第14-15页 |
2.2.3 唢呐班的组合与演出形式 | 第15-18页 |
2.2.4 传承方式 | 第18-20页 |
3 丹棱唢呐的两大体系研究 | 第20-27页 |
3.1 丹棱唢呐的两大体系 | 第20-25页 |
3.1.1 丹棱李氏唢呐传承谱系 | 第20-23页 |
3.1.2 丹棱杨场唢呐传承谱系 | 第23-25页 |
3.2 两大体系的异同 | 第25-27页 |
4 丹棱唢呐的传承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 第27-43页 |
4.1 传统传承方式 | 第27-31页 |
4.1.1 婚礼仪式 | 第27-29页 |
4.1.2 丧葬仪式 | 第29-31页 |
4.2 校园化的唢呐传承 | 第31-33页 |
4.3 舞台化的唢呐演出 | 第33-37页 |
4.3.1 丹棱唢呐艺术团参与文艺演出和比赛 | 第33-34页 |
4.3.2 千人唢呐演奏会 | 第34-36页 |
4.3.3 2010 中国丹棱民间唢呐英雄会 | 第36-37页 |
4.4 不同作品及活动的社会功能 | 第37-43页 |
4.4.1 庆祝功能 | 第37-39页 |
4.4.2 教化功能 | 第39-41页 |
4.4.3 经济效益 | 第41-42页 |
4.4.4 传承功能 | 第42-43页 |
5 丹棱唢呐的申遗之路 | 第43-48页 |
5.1 丹棱唢呐的申遗 | 第43页 |
5.2 申遗前丹棱唢呐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43-45页 |
5.3 丹棱唢呐“申遗”价值判断 | 第45-48页 |
5.3.1 申遗的积极影响 | 第45-46页 |
5.3.2 对丹棱唢呐的保护措施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