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策略促进高一生物有效教学的应用研究--以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24页 |
1.1 概念图的研究进展 | 第8-18页 |
1.1.1 概念图的定义 | 第9-10页 |
1.1.2 概念图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1.1.3 概念图的构成与特征 | 第11-14页 |
1.1.4 概念图的制作 | 第14-15页 |
1.1.5 概念图的三种模式 | 第15-18页 |
1.2 有效教学 | 第18-23页 |
1.2.1 有效教学的含义 | 第18页 |
1.2.2 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18-19页 |
1.2.3 有效教学理念 | 第19-21页 |
1.2.4 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 | 第21页 |
1.2.5 有效教学的意义 | 第21-23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1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奥苏贝尔 | 第24页 |
2.2 建构主义 | 第24-25页 |
2.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2.4 卢仲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辅导实验 | 第26-27页 |
2.5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 | 第27-28页 |
3 运用概念图策略促进高一生物有效教学的应用研究 | 第28-3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3.3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8-32页 |
4 运用概念图策略促进高一生物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 | 第32-47页 |
4.1 案例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 第32-37页 |
4.2 案例2: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 第37-41页 |
4.3 案例3: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第41-47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5.1 教学研究实施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7-50页 |
5.2 学生四次生物考试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5.3 教师访谈结果 | 第53-5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4-55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讨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1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