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混凝土拱桥加固工程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混凝土拱桥发展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红水河大桥出现的病害和原因分析 | 第17-2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2 拱桥拱圈的病害及分析 | 第17-20页 |
2.3 本桥桥面系的破坏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拱桥加固的方法 | 第24-41页 |
3.1 桥梁结构加固的方法 | 第24页 |
3.2 增大截面法 | 第24-27页 |
3.2.1 增大截面法加固既有拱桥的受力特点 | 第24-25页 |
3.2.2 增大截面法加固设计计算 | 第25-27页 |
3.2.3 构造要求 | 第27页 |
3.3 粘贴加固法 | 第27-31页 |
3.3.1 粘贴钢板法 | 第27-28页 |
3.3.2 粘贴钢板法施工工艺及构造要求 | 第28页 |
3.3.3 粘贴复合材料加固法 | 第28-31页 |
3.4 本桥桥面板的加固计算 | 第31-37页 |
3.4.1 粘贴钢板法加固 | 第31-34页 |
3.4.2 粘贴碳纤维布法加固 | 第34-35页 |
3.4.3 两种加固方法实用性比较 | 第35-37页 |
3.5 体外预应力法 | 第37-39页 |
3.5.1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受力特点 | 第37页 |
3.5.2 体外预应力法加固施工工艺及构造要求 | 第37-39页 |
3.6 其他加固方法 | 第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红水河大桥粘贴加固比选的研究 | 第41-64页 |
4.1 工程实例 | 第41-42页 |
4.1.1 本桥参数 | 第41-42页 |
4.2 加固前桥梁静力分析 | 第42-46页 |
4.2.1 计算模型的加载工况 | 第42-44页 |
4.2.2 加固前的静力荷载分析 | 第44-46页 |
4.3 桥梁加固后静力分析 | 第46-49页 |
4.3.1 本桥的加固方法 | 第47-48页 |
4.3.2 加固后的静力计算 | 第48-49页 |
4.4 特征值分析 | 第49-50页 |
4.4.1 特征值分析理论 | 第49页 |
4.4.2 特征值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4.5 结构的屈曲分析 | 第50-55页 |
4.5.1 结构的屈曲分析理论 | 第50-51页 |
4.5.2 加固后的屈曲分析 | 第51-55页 |
4.6 拱桥稳定性的近似验算 | 第55-60页 |
4.6.1 拱桥的纵向(面内)稳定性验算 | 第55-57页 |
4.6.2 加固后稳定性验算 | 第57-60页 |
4.7 加固后汽车荷载时程分析 | 第60-6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本桥横向联系加固的优化研究 | 第64-73页 |
5.1 加固部分横向联系梁 | 第64-68页 |
5.1.1 静力分析 | 第65-66页 |
5.1.2 屈曲分析 | 第66-68页 |
5.2 不加固横向联系梁 | 第68-71页 |
5.2.1 不加固横向联系梁静力分析 | 第68-69页 |
5.2.2 不加固横向联系梁屈曲分析 | 第69-71页 |
5.3 模态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