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信息异化及应对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 突发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 第9页 |
二 信息异化加剧社会风险 | 第9-10页 |
三 社会需要真相 | 第10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学术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关于突发事件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关于信息异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本分析 | 第15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异化现象 | 第16-26页 |
第一节 信息异化的基本概念 | 第16-21页 |
一 异化的概念缘起 | 第16-17页 |
二 信息异化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三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表现特点 | 第18-21页 |
第二节 2007-2017突发事件传播特征 | 第21-26页 |
一 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分类 | 第22-23页 |
二 突发事件的传播路径由大众传播变为网络传播 | 第23-24页 |
三 突发事件受舆论影响容易引发次生舆情 | 第24页 |
四 对突发事件的不当回应损害政府公信力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结构性分析 | 第26-38页 |
第一节 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 | 第26-31页 |
一 信息安全与信息泄露 | 第26-28页 |
二 信息污秽 | 第28页 |
三 信息失真 | 第28-29页 |
四 信息操纵 | 第29-30页 |
五 信息伦理失范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信息异化的传播特征 | 第31-34页 |
一 社会性突发事件较易发生信息异化 | 第31-32页 |
二 信息异化的矛头指向 | 第32-33页 |
三 信息异化的一般模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影响 | 第34-38页 |
一 信息层面:破坏网络信息环境 | 第34-35页 |
二 公众层面:影响生活秩序及判断力 | 第35-36页 |
三 社会层面:降低社会信任感 | 第36-37页 |
四 国家层面:有损政府公信力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原因分析 | 第38-47页 |
第一节 技术因素 | 第38-40页 |
一 传播渠道变革 | 第38-39页 |
二 信息监管不力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主体多元 | 第40-45页 |
一 信息处理能力差异 | 第40-43页 |
二 群体心理复杂多样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社会环境 | 第45-47页 |
一 社会信任不足 | 第45-46页 |
二 传播势力驱动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应对策略 | 第47-52页 |
第一节 信息层面的监管策略 | 第47-50页 |
一 媒体角度:过滤异化信息及良性互动 | 第47-48页 |
二 政府角度:保障信息制度 | 第48-49页 |
三 社会角度:自组织式治理 | 第49-50页 |
四 技术角度:进行信息控制 | 第50页 |
第二节 价值层面的传播策略 | 第50-52页 |
一 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 | 第50-51页 |
二 构筑社会认同感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