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双修”背景下青岛市老沧口消极空间的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第12-14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1.3 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问题提出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4-16页
        1.2.2 国内相究概况第16-18页
        1.2.3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2章 消极空间“城市双修”理念的研究及案例分析第24-42页
    2.1 “城市双修”概念第24-25页
    2.2 消极空间概念分析第25-29页
        2.2.1 消极空间的概述第25页
        2.2.2 消极空间的成因第25-26页
        2.2.3 消极空间的特征第26-29页
    2.3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第29-31页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9页
        2.3.2 存量规划理论第29-30页
        2.3.3 城市触媒理论第30页
        2.3.4 城市拼贴理论第30-31页
    2.4 “城市双修”背景下消极空间更新原则与目标第31-33页
        2.4.1 消极空间更新的原则第31-32页
        2.4.2 消极空间更新的目标第32-33页
    2.5 “城市双修”国内外案例分析第33-41页
        2.5.1 三亚市“城市双修”试点第33-35页
        2.5.2 杭州市清河坊更新改造第35-37页
        2.5.3 纽约高线公园重塑第37-39页
        2.5.4 墨尔本SKY-RAIL活动社区公园第39-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城市双修”背景下消极空间的“五个点”更新策略第42-54页
    3.1 “城市双修”背景下消极空间更新框架第42页
    3.2 空间功能的修补第42-44页
        3.2.1 新功能的植入第42-43页
        3.2.2 置换无用功能第43-44页
    3.3 边界界面的修补第44-45页
        3.3.1 实边界柔化第44-45页
        3.3.2 硬界面软化第45页
    3.4 交通系统的修补第45-48页
        3.4.1 “步行有道”的改善第46-47页
        3.4.2 停车“双”方面整改第47页
        3.4.3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规划第47-48页
    3.5 历史文脉的修补第48-50页
        3.5.1 “情结”串成线第48-49页
        3.5.2 街道历史风貌梳理第49-50页
    3.6 生态景观的修复第50-53页
        3.6.1 创造“飘积”仿生环境第50-51页
        3.6.2 连通水网景观格局第51-52页
        3.6.3 “山”“水”引入第52-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青岛市老沧口的建置沿革与研究价值第54-62页
    4.1 青岛市老沧口的建置沿革第54-57页
        4.1.1 青岛市老沧口的历史记录第54-55页
        4.1.2 青岛市老沧口的隶属演变第55-57页
    4.2 老沧口与青岛发展的关系第57-59页
        4.2.1 老沧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第57-58页
        4.2.2 老沧口对市民的影响第58-59页
    4.3 老沧口城市空间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青岛市老沧口消极空间更新策略第62-86页
    5.1 青岛市老沧口条件概括第62-63页
        5.1.1 地理条件第62页
        5.1.2 气候条件第62-63页
        5.1.3 自然条件第63页
    5.2 青岛市老沧口调研分析第63-70页
        5.2.1 调研方法第63-64页
        5.2.2 调研步骤第64页
        5.2.3 统计学分析与总结第64-70页
    5.3 青岛市老沧口消极空间针对性研究第70-78页
        5.3.1 桥下消极空间第70-72页
        5.3.2 废弃铁路空间第72-74页
        5.3.3 街道消极空间第74-76页
        5.3.4 滨水消极空间第76-78页
    5.4 各类消极空间存在的问题与设计实证第78-85页
        5.4.1 各类消极空间存在问题的框架第78页
        5.4.2 典型消极空间设计第78-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6-90页
    6.1 主要结论第86-87页
    6.2 创新点第87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87-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一 老沧口景观空间现状研究调查问卷第94-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96-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责任伦理的价值生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