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纯水射流对18CrNiMo7-6表层强化的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5页 |
1.1.1 抗疲劳制造技术 | 第10-12页 |
1.1.2 18 CrNiMo7-6 | 第12-13页 |
1.1.3 水射流技术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试验方法与设备 | 第19-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19-23页 |
2.2.1 纯水射流直接强化 | 第19-20页 |
2.2.2 纯水射流间接强化 | 第20-22页 |
2.2.3 试验内容 | 第22-23页 |
2.3 表面完整性参数 | 第23-29页 |
2.3.1 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形貌 | 第23-25页 |
2.3.2 硬度 | 第25-27页 |
2.3.3 表面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力场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喷射压力对两种水射流强化工艺的影响与对比 | 第30-41页 |
3.1 直接强化 | 第30-34页 |
3.1.1 表面形貌与表面粗糙度 | 第30-31页 |
3.1.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31-32页 |
3.1.3 残余应力场 | 第32-33页 |
3.1.4 硬度 | 第33-34页 |
3.2 间接强化 | 第34-39页 |
3.2.1 表面形貌与表面粗糙度 | 第34-36页 |
3.2.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36-37页 |
3.2.3 残余应力场 | 第37-38页 |
3.2.4 硬度 | 第38-39页 |
3.3 两种强化工艺的对比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喷射靶距对两种水射流强化工艺的影响与对比 | 第41-51页 |
4.1 直接强化 | 第41-45页 |
4.1.1 表面形貌与表面粗糙度 | 第41-42页 |
4.1.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42-43页 |
4.1.3 残余应力场 | 第43-44页 |
4.1.4 硬度 | 第44-45页 |
4.2 间接强化 | 第45-49页 |
4.2.1 表面形貌与表面粗糙度 | 第45-46页 |
4.2.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46-47页 |
4.2.3 残余应力场 | 第47-48页 |
4.2.4 硬度 | 第48-49页 |
4.3 两种强化工艺的对比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间接强化工艺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51-64页 |
5.1 小钢珠直径 | 第51-55页 |
5.1.1 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形貌 | 第51-52页 |
5.1.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52-53页 |
5.1.3 残余应力场 | 第53-54页 |
5.1.4 硬度 | 第54-55页 |
5.2 小钢珠层数 | 第55-59页 |
5.2.1 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形貌 | 第55-56页 |
5.2.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56-57页 |
5.2.3 残余应力场 | 第57-58页 |
5.2.4 硬度 | 第58-59页 |
5.3 喷射次数 | 第59-63页 |
5.3.1 表面形貌与表面粗糙度 | 第59-60页 |
5.3.2 表面残余应力 | 第60-61页 |
5.3.3 残余应力场 | 第61-62页 |
5.3.4 硬度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