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 第17-27页 |
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表示方式 | 第17-20页 |
2.1.1 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特点 | 第17-19页 |
2.1.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表示方法 | 第19-20页 |
2.2 既有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20-24页 |
2.2.1 扣除系数法 | 第20-22页 |
2.2.2 最小列车间隔法 | 第22-23页 |
2.2.3 直接计算法 | 第23-24页 |
2.2.4 计算机模拟法 | 第24页 |
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的原则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4页 |
3.1 设施设备 | 第27-28页 |
3.2 行车组织 | 第28-31页 |
3.3 运输需求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模型 | 第34-52页 |
4.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34-36页 |
4.2 变量定义 | 第36-37页 |
4.3 基本假设 | 第37-39页 |
4.4 约束条件 | 第39-42页 |
4.4.1 一般约束 | 第39-40页 |
4.4.2 越行情况约束 | 第40-42页 |
4.5 目标函数 | 第42-48页 |
4.6 模型特点分析 | 第48-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52-66页 |
5.1 最优解的特点分析 | 第52-55页 |
5.2 模型求解基本理论分析 | 第55-63页 |
5.2.1 最优解中列车追踪情况分析 | 第55-58页 |
5.2.1.1 追踪分布情况 | 第55-57页 |
5.2.1.2 追踪所占用的时间 | 第57-58页 |
5.2.2 最优解中列车越行情况分析 | 第58-63页 |
5.2.2.1 越行分布情况 | 第59-60页 |
5.2.2.2 越行所占用的时间 | 第60-61页 |
5.2.2.3 越行的停站分析 | 第61-63页 |
5.3 模型求解方法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实例 | 第66-76页 |
6.1 京沪高速铁路概况 | 第66-68页 |
6.1.1 高速铁路相关参数 | 第66-67页 |
6.1.2 京沪高铁客流区段的确定 | 第67-68页 |
6.2 通过能力计算 | 第68-74页 |
6.2.1 基本数据 | 第68-69页 |
6.2.2 通过能力计算 | 第69-71页 |
6.2.3 通过能力部分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71-7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