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电沉积纳米Pt和Pt-Ir及其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电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0-17页
        1.2.1 浓硝酸还原用电极第10-11页
        1.2.2 Pt、Ir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第11-15页
        1.2.3 Pt-Ir纳米合金电极的合成及应用第15-16页
        1.2.4 电极基底的选择第16-17页
    1.3 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第17-20页
        1.3.1 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的机理第17-19页
        1.3.2 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0-21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1-31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第21-22页
    2.2 实验装置第22-23页
    2.3 Pt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3-25页
        2.3.1 物理清洁第24页
        2.3.2 电化学清洁第24-25页
        2.3.3 电沉积制备纳米Pt电极第25页
    2.4 Pt-Ir纳米双金属电极的制备第25-26页
    2.5 纳米Pt和Pt-Ir双金属的表征方法第26-27页
    2.6 纳米Pt和Pt-Ir双金属的电化学活性评价第27-31页
        2.6.1 纳米Pt和Pt-Ir双金属电极有效活性面积计算第27-28页
        2.6.2 纳米Pt和Pt-Ir双金属电极浓硝酸还原第28页
        2.6.3 浓硝酸还原气相产物检测第28-29页
        2.6.4 浓硝酸还原循环伏安曲线的IR补偿第29-31页
第3章 纳米Pt模型电极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研究第31-39页
    3.1 电沉积制备Pt纳米粒子及其表征第31-34页
        3.1.1 循环伏安法制备Pt纳米粒子第31-32页
        3.1.2 方波电位法制备Pt纳米粒子第32页
        3.1.3 Pt纳米粒子的物理及电化学表征第32-34页
    3.2 离子浓度及晶面取向对硝酸根电催化还原的影响第34-37页
        3.2.1 硝酸浓度对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第34-35页
        3.2.2 氢离子浓度对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第35-36页
        3.2.3 晶面取向对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第36-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纳米Pt/CFP电极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研究第39-55页
    4.1 电沉积制备nano-Pt/CFP电极及其表征第39-44页
        4.1.1 电沉积制备nano-Pt/CFP电极第39-40页
        4.1.2 Nano-Pt/CFP电极的物理表征第40-43页
        4.1.3 Nano-Pt/CFP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43页
        4.1.4 Nano-Pt/CFP电极上Pt沉积量计算第43-44页
    4.2 Nano-Pt/CFP电极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第44-50页
        4.2.1 硝酸浓度对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第44-46页
        4.2.2 晶面取向对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第46-47页
        4.2.3 浓硝酸还原过程中电化学活性物质的确定第47-49页
        4.2.4 Nano-Pt/CFP电极与传统Pt电极电催化活性对比第49-50页
    4.3 浓硝酸还原过程气相产物检测分析第50-54页
        4.3.1 4.0 MHNO_3还原气相产物检测第50-53页
        4.3.2 2.0 MHNO_3+50mMNaNO_2还原气相产物检测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纳米Pt-Ir/CFP电极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研究第55-71页
    5.1 循环伏安法制备Pt-Ir/CFP电极及其表征第55-64页
        5.1.1 循环伏安法制备Pt-Ir/CFP电极第55-56页
        5.1.2 Pt-Ir/CFP电极的SEM和TEM表征第56-61页
        5.1.3 Pt-Ir/CFP电极的XPS表征第61-64页
        5.1.4 Pt-Ir/CFP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64页
    5.2 Pt-Ir/CFP电极电催化浓硝酸还原第64-70页
        5.2.1 硝酸浓度对电催化还原过程的影响第64-66页
        5.2.2 Ir的沉积圈数对4.0MHNO_3还原的影响第66-68页
        5.2.3 浓硝酸还原气相产物检测分析第68-70页
    5.3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9-80页
附录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铁基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优化研究
下一篇: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在痕量气体浓度测试中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