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SCR脱硝技术 | 第12-13页 |
1.2.1 SCR脱硝原理 | 第12-13页 |
1.2.2 SCR脱硝工艺 | 第13页 |
1.3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 | 第13-20页 |
1.3.1 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SCR低温活性及抗硫性 | 第14-15页 |
1.3.2 SO_2对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SCR反应的影响原因 | 第15-17页 |
1.3.3 载体对催化剂低温活性及抗硫性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4 SCR反应机理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1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页 |
2.2.2 载体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3 Cu-Fe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3 催化剂的SCR活性测试 | 第24-25页 |
2.3.1 SCR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 第24-25页 |
2.3.2 活性测试条件 | 第25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7页 |
2.4.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 第25-26页 |
2.4.2 X射线衍射 | 第26页 |
2.4.3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26页 |
2.4.4 NH_3程序升温脱附 | 第26页 |
2.4.5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 第26页 |
2.4.6 NO_x程序升温脱附 | 第26页 |
2.4.7 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 第26-27页 |
2.4.8 热重及热重-红外联用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脱硝催化剂的硫中毒原因分析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硫化对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影响 | 第28-34页 |
3.2.1 催化剂的硫化操作 | 第28页 |
3.2.2 SCR活性 | 第28-29页 |
3.2.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 | 第29-30页 |
3.2.4 NH_3-TPD分析 | 第30-31页 |
3.2.5 TPSR分析 | 第31-33页 |
3.2.6 H_2-TPR分析 | 第33-34页 |
3.3 硫酸氢铵在不同催化剂表面的分解特性 | 第34-40页 |
3.3.1 负载硫酸氢铵的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35页 |
3.3.2 硫酸氢铵负载对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3.3 硫酸氢铵的TG-FTIR分析 | 第35-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铜铁基催化剂的载体优化研究 | 第41-56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不同种类复合载体的Cu-Fe基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41-44页 |
4.2.0 SCR活性 | 第41-42页 |
4.2.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 | 第42-43页 |
4.2.2 H_2-TPR分析 | 第43-44页 |
4.3 不同Zr含量TiO_2-ZrO_2载体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 第44-52页 |
4.3.1 不同Zr含量TiO_2-ZrO_2载体的表征分析 | 第44-48页 |
4.3.2 不同Zr含量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的SCR活性 | 第48-49页 |
4.3.3 不同Zr含量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49-52页 |
4.4 Cu、Fe负载量对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1 不同Cu负载量的催化剂的SCR活性 | 第52页 |
4.4.2 不同Fe负载量的催化剂的SCR活性 | 第52-53页 |
4.4.3 不同Fe负载量的催化剂的表征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的SCR反应机理及反应条件的影响研究 | 第56-72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的SCR反应机理研究 | 第56-61页 |
5.2.1 NH_3吸附in situ DRIFT光谱研究 | 第56-57页 |
5.2.2 NO+O_2吸附in situ DRIFT光谱研究 | 第57-58页 |
5.2.3 NO+O_2与NH_3吸附物种反应的in situ DRIFT光谱研究 | 第58-59页 |
5.2.4 NH_3+O_2与NO_x吸附物种反应的in situ DRIFT光谱研究 | 第59-60页 |
5.2.5 反应路径分析 | 第60-61页 |
5.3 反应条件对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61-67页 |
5.3.1 空速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2 NH_3/NO摩尔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2页 |
5.3.3 O_2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4 H_2O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5 SO_2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5.4 V改性CuO_x-FeO_y/TiO_2-ZrO_2催化剂的探索性研究 | 第67-70页 |
5.4.1 V改性对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2 V改性对催化剂抗水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3 V改性对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73页 |
6.3 展望及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