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核—壳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4页
    1.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发展第12页
    1.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分类第12-13页
    1.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用第13-15页
        1.3.1 结构材料第13-14页
        1.3.2 涂层材料第14页
        1.3.3 电学材料第14页
        1.3.4 光学材料第14页
        1.3.5 耐高温材料第14-15页
    1.4 重金属废水概况第15-19页
        1.4.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第15页
        1.4.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第15-17页
        1.4.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7-19页
    1.5 吸附法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第19-21页
        1.5.1 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优点第19-20页
        1.5.2 影响吸附的因素第20-21页
    1.6 论文选题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24页
        1.6.1 选题背景第21-22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3 创新点第23-24页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第24-28页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1 杂化材料的制备第25页
        2.2.2 杂化材料的表征第25-26页
        2.2.3 静态吸附实验第26页
        2.2.4 脱附与再生实验第26-27页
        2.2.5 测试方法第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胺基功能化杂化微球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第28-50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0页
        3.2.1 SiO2-MPS微球的制备第29页
        3.2.2 杂化微球P(MAA-co-EGDMA)/SiO_2的制备第29页
        3.2.3 杂化微球P(DETA-co-EGDMA)/SiO_2的制备第29-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48页
        3.3.1 透射电镜分析第30页
        3.3.2 红外光谱分析第30-31页
        3.3.3 热失重曲线分析第31-32页
        3.3.4 元素分析第32页
        3.3.5 吸附剂用量对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32-35页
        3.3.6 溶液pH对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35-36页
        3.3.7 溶液初始浓度和温度对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36-38页
        3.3.8 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等温模型分析第38-42页
        3.3.9 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热力学分析第42-45页
        3.3.10 吸附时间对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45-46页
        3.3.11 胺基化杂化微球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6-48页
        3.3.12 胺基化杂化微球脱附再生实验第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咪唑功能化杂化微球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第50-69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4.2.1 SiO_2-MPS微球的制备第51页
        4.2.2 杂化微球P(VI-co-EGDMA)/SiO_2的制备第51-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68页
        4.3.1 透射电镜分析第52页
        4.3.2 红外光谱分析第52-53页
        4.3.3 热失重曲线分析第53-54页
        4.3.4 元素分析第54页
        4.3.5 吸附剂用量对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54-57页
        4.3.6 溶液pH对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57-58页
        4.3.7 溶液初始浓度和温度对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58-60页
        4.3.8 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等温模型分析第60-63页
        4.3.9 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热力学分析第63-65页
        4.3.10 吸附时间对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第65-66页
        4.3.11 咪唑化杂化微球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6-67页
        4.3.12 咪唑化杂化微球脱附再生实验第67-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池草海富营养化和营养物磷基准与控制标准研究
下一篇: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埤施模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