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3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一) 生活史:个人研究旨趣 | 第10页 |
(二) 师者:思维方式启迪 | 第10-11页 |
(三) 教师办公室:教育研究的“盲点”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 教师办公室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教师文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5页 |
(一) 教师办公室 | 第19页 |
(二) “秘密” | 第19页 |
(三) 教师文化 | 第19-25页 |
五、研究途径 | 第25-3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26-30页 |
第1章 走入日常生活——教师文化的研究基础 | 第30-39页 |
一、方法论基础 | 第30-32页 |
(一) 民族志研究 | 第30-31页 |
(二) 生活史研究 | 第31-32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32-39页 |
(一) 生活世界理论 | 第32-35页 |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35-39页 |
第2章 聆听岁月之歌——X中学的文化生态 | 第39-50页 |
一、X中学的发展历程 | 第39-42页 |
(一) 追溯校史:胸怀祖国 | 第39-40页 |
(二) 呈现现状:放眼世界 | 第40-42页 |
二、教师队伍建设 | 第42-44页 |
(一) 职业信念:以何为师 | 第42-43页 |
(二) 日常生活:何以成人 | 第43-44页 |
三、学生精神风貌 | 第44-48页 |
(一) 班级文化:同心协力 | 第44-47页 |
(二) 社团文化:求同存异 | 第47-48页 |
四、课程文化建构 | 第48-50页 |
(一) 课程视野:关注生活世界 | 第48页 |
(二) 课程目标:基于人的发展 | 第48-50页 |
第3章 开启智慧之眼——教师文化发展的场域 | 第50-66页 |
一、教师办公室的类型 | 第50-54页 |
(一) 教师集体办公室 | 第51-53页 |
(二) 行政领导办公室 | 第53-54页 |
二、教师办公室的设置 | 第54-61页 |
(一) 外部环境:“师”的形象 | 第54-55页 |
(二) 内部布置:“我”的风格 | 第55-61页 |
三、教师办公室的功能 | 第61-66页 |
(一) 本体功能:彰显“师”风 | 第61-62页 |
(二) 派生功能:关怀“人”性 | 第62-66页 |
第4章 透视教师文化——教师身体的“秘密” | 第66-80页 |
一、身体外显的符号文化 | 第66-73页 |
(一) 衣有所饰,情有所显:服饰文化 | 第67-68页 |
(二) 言有所表,意有所达:话语文化 | 第68-71页 |
(三) 心有所思,体有所动:体态文化 | 第71-73页 |
二、身体承载的生理文化 | 第73-76页 |
(一) 生命的存在:身体健康 | 第73-74页 |
(二) 生命的锻造:心情愉悦 | 第74页 |
(三) 生命的传承:孕育后代 | 第74-76页 |
三、身体内隐的精神文化 | 第76-80页 |
(一) 教师之“德”:关爱学生 | 第76页 |
(二) 角色之“魅”:追求自我 | 第76-78页 |
(三) 教育之“机”:改变他人 | 第78-80页 |
第5章 分享成长故事——教师办公室里的那个人 | 第80-93页 |
一、第一个办公室:“我是谁?” | 第81-84页 |
(一) 为人之礼:恭敬 | 第82页 |
(二) 为学之心:谦逊 | 第82-83页 |
(三) 为师之道:向上 | 第83-84页 |
二、第二个办公室:“我从哪里来?” | 第84-87页 |
(一) 代际摩擦 | 第84-85页 |
(二) 师徒共勉 | 第85-86页 |
(三) 师生互动 | 第86-87页 |
三、第三个办公室:“我现在在哪?” | 第87-90页 |
(一) 开启交往之窗 | 第87-88页 |
(二) 完善规章制度 | 第88页 |
(三) 丰富教研生活 | 第88-90页 |
四、第四个办公室:“我将去何方?” | 第90-93页 |
(一) 引领学校发展 | 第90-91页 |
(二) 寻求自我突破 | 第91-92页 |
(三) 追问生活的意义 | 第92-93页 |
第6章 反思办公室场域中的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 第93-105页 |
一、教师办公室场域中的教育意蕴 | 第93-96页 |
(一) 生态学视角下的功能系统 | 第93-94页 |
(二) 教育学维度下的教师发展 | 第94-95页 |
(三) 社会学场域中的权力规约 | 第95-96页 |
二、教师办公室场域中的现实矛盾 | 第96-101页 |
(一) 无法逃离的教育场域 | 第96-98页 |
(二) 无处不在的价值冲突 | 第98-99页 |
(三) 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 | 第99-101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 第101-105页 |
(一) 教师个体文化的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 | 第101-102页 |
(二) 教师群体文化的创生:从“分离”到“和谐” | 第102-103页 |
(三) 学校教育文化的变革:从“约束”转变为“引导”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附录1 田野日记 | 第110-115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115-118页 |
附录3 观察提纲 | 第118-11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 | 第119-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