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1.1 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对交通安全有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1.1.2 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对汽车“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1.1.3 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对智能交通系统有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1.2 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20-2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4-30页 |
2.1 汽车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 | 第24-26页 |
2.1.1 气动阻力及其构成 | 第24页 |
2.1.2 其它气动力及气动力矩 | 第24-26页 |
2.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2.2.2 FLUENT程序介绍 | 第28-29页 |
2.2.3 本课题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 第29-30页 |
3 单辆汽车的气动特性研究 | 第30-40页 |
3.1 计算方法与设置 | 第30-35页 |
3.1.1 厢式货车与小微型客车的模型设置 | 第30-32页 |
3.1.2 计算区域及网格生成 | 第32-34页 |
3.1.3 边界条件及其他相关设置 | 第34-35页 |
3.1.4 对收敛的判断 | 第35页 |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5-39页 |
3.2.1 气动力及力矩系数 | 第35-36页 |
3.2.2 单辆货车的外流场分析 | 第36-38页 |
3.2.3 单辆小微型客车的外流场分析 | 第38-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4 纵向对齐时混合行驶车队的气动特性研究 | 第40-66页 |
4.1 计算方法与设置 | 第40-41页 |
4.2 小微型客车同厢式货车双车混合行驶车队的数值模拟 | 第41-49页 |
4.2.1 小微型客车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1-44页 |
4.2.2 厢式货车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4-47页 |
4.2.3 双车混合行驶车队整体流线分布 | 第47-49页 |
4.3 小微型客车同厢式货车三车混合行驶车队的数值模拟 | 第49-64页 |
4.3.1 小微型客车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9-52页 |
4.3.2 厢式货车的计算结果和流场分析 | 第52-61页 |
4.3.3 三车混合行驶车队整体流线分布 | 第61-62页 |
4.3.4 不同编队模式下三车混合行驶车队中车辆气动阻力的比较 | 第62-63页 |
4.3.5 不同编队模式下三车混合行驶车队中车辆气动升力的比较 | 第63-64页 |
4.4 小结 | 第64-66页 |
5 双车偏斜车队气动特性研究 | 第66-91页 |
5.1 小微型客车双车偏斜车队数值模拟 | 第66-74页 |
5.1.1 计算方法与设置 | 第66-67页 |
5.1.2 计算结果 | 第67-69页 |
5.1.3 流场分析 | 第69-74页 |
5.2 小微型客车在前厢式货车在后的双车偏斜车队的数值模拟 | 第74-81页 |
5.2.1 计算方法与设置 | 第74-75页 |
5.2.2 计算结果 | 第75-77页 |
5.2.3 流场分析 | 第77-81页 |
5.3 厢式货车在前小微型客车在后的双车偏斜车队 | 第81-89页 |
5.3.1 计算方法与设置 | 第81-82页 |
5.3.2 计算结果 | 第82-84页 |
5.3.3 流场分析 | 第84-89页 |
5.4 小结 | 第89-9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