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上海教会中学本土化研究(1850-1937)

论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2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0-12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第12-14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4-20页
    第四节 史料收集与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上海教会中学的历史发展第22-34页
    第一节 建立(1850——1876)第22-29页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提供政策便利第22-23页
        二、自然灾害与战争提供发展契机第23-24页
        三、教会中学发展缓慢,数量较少第24页
        一、教会内部对教会学校作用认识的深化第24-27页
        二、外界因素刺激教会中学发展第27-28页
        三、教会中学相对发展完善,自成体系第28-29页
    第三节 变革(1922——1937)第29-34页
        一、教会学校对教育主权的侵犯第29-31页
        二、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收回教育权第31-32页
        三、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与本土化进程加快第32-34页
第二章 学校管理的本土化变革第34-44页
    第一节 培养目标:从具有基督人格的青年到新公民第34-36页
        一、早期培养目标:具有基督人格的青年第34-35页
        二、培养目标向培养新公民转变第35-36页
    第二节 组织系统:从院长治校到校董会管理第36-40页
        一、早期管理体制:院长一人治校第37页
        二、实行学校董事会制度,中国人出任校长第37-40页
    第三节 经费来源:从差会资助到多元化渠道第40-44页
第三章 学制与课程的本土化探索第44-57页
    第一节 学制变革:采用部颁学制第44-46页
    第二节 课程教学变革:多角度探索第46-57页
        一、早期开设四书五经课程第46-48页
        二、宗教课程减少第48-52页
        三、上海地区特色课程设置第52-57页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的本土化表现第57-67页
    第一节 教师的本土化表现第57-60页
        一、西籍教师:对儒家文化典籍的特别关注第57-59页
        二、教师结构:中国籍教师比例的逐渐增加第59-60页
    第二节 学生的本土化表现第60-67页
        一、学生管理:实施训育制度第61-63页
        二、毕业学生:就业取向多样化第63-65页
        三、学生情绪:爱国之心昭昭然第65-67页
第五章 清心中学个案分析第67-82页
    第一节 清心中学的发展轨迹第67-71页
        一、从清心书院到清心中学堂(1860——1908)第67-68页
        二、从清心中学堂到清心两级中学(1908——1925)第68-69页
        三、从清心两级中学到私立清心中学(1925——1937)第69-71页
    第二节 清心中学本土化的变革与探索第71-82页
        一、管理建构:校董会治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第71-75页
        二、课程组织:调整学级,整合课程第75-78页
        三、师生特色:中国教师量多质优,学生爱国情绪高涨第78-82页
结语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附录第89-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埃克伯特·法阿斯的进化论美学观
下一篇: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