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1.1 病毒命名法与分型 | 第10-11页 |
1.1.2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组 | 第11页 |
1.1.3 牛乳头瘤病毒功能基因简介 | 第11-12页 |
1.1.4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 | 第12页 |
1.1.5 致癌基因E5、E6、E7基因 | 第12-14页 |
1.1.6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4页 |
1.1.7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8 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1.1.9 免疫机制 | 第16页 |
1.1.10 诊断及预防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牛乳头状瘤病毒1型SY-12株的基因鉴定及分析 | 第18-27页 |
2.1 材料 | 第1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1.1 样品来源 | 第18页 |
2.1.1.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2页 |
2.2.1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18-19页 |
2.2.2 引物及参考毒株 | 第19页 |
2.2.3 病料处理 | 第19-20页 |
2.2.4 病料样品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5 PCR检测体系 | 第21页 |
2.2.6 T载体连接和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1-22页 |
2.2.7 序列分析 | 第22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2-25页 |
2.3.1 临床症状 | 第22页 |
2.3.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2-23页 |
2.3.3 PCR检测结果 | 第23页 |
2.3.4 BPVL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5 遗传进化树分析 | 第24-25页 |
2.4 讨论 | 第25-26页 |
2.5 结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牛乳头瘤病毒基因1型新疆南疆SY-12株全基因序列分析 | 第27-42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7页 |
3.2 方法 | 第27-31页 |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28页 |
3.2.2 组织病料的处理 | 第28页 |
3.2.3 病料样品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3.2.4 PCR反应扩增体系 | 第29-30页 |
3.2.5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30页 |
3.2.6 PCR产物的纯化与测序 | 第30-31页 |
3.2.7 数据的拼接及序列分析 | 第31页 |
3.3 结果 | 第31-39页 |
3.3.1 SY-12株全基因组PCR扩增 | 第31页 |
3.3.2 SY-12株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3 BPV不同基因型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2-34页 |
3.3.4 SY-12株与参考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3.3.5 SY-12株与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35-36页 |
3.3.6 SY-12株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36-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3.5 结论 | 第41-42页 |
第4章 新疆南疆牛乳头瘤BPV-1型L1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第42-59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4.1.1 材料 | 第42页 |
4.1.2 试剂 | 第42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4.2 方法 | 第43-51页 |
4.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3页 |
4.2.2 牛乳头瘤病毒1型L1基因的扩增与回收 | 第43-45页 |
4.2.3 连接载体测序 | 第45页 |
4.2.4 L1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 第45-46页 |
4.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48页 |
4.2.5.1 双酶切纯化 | 第46页 |
4.2.5.2 连接转化 | 第46-47页 |
4.2.5.3 PCR鉴定 | 第47-48页 |
4.2.5.4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8页 |
4.2.6 牛乳头瘤病毒1型L1基因原核表达与检测 | 第48-49页 |
4.2.7 IPTG诱导浓度的比较 | 第49页 |
4.2.8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49页 |
4.2.9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10 牛乳头瘤病毒1型L1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50页 |
4.2.11 纯化蛋白Westernblot分析 | 第50-51页 |
4.3 结果 | 第51-57页 |
4.3.1 牛乳头瘤病毒1型L1基因的PCR扩增 | 第51-52页 |
4.3.2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2页 |
4.3.3 L1蛋白一级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3.4 L1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第53页 |
4.3.5 L1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第53页 |
4.3.6 pET-32a-BPV-1-L1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3-55页 |
4.3.7 牛乳头瘤病毒1型L1基因原核表达与检测 | 第55-56页 |
4.3.8 重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56页 |
4.3.9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 | 第56页 |
4.3.10 纯化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第56-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4.5 结论 | 第58-59页 |
第5章 新疆南疆牛乳头瘤BPV-1型E6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9-70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9页 |
5.1.1 材料 | 第59页 |
5.1.2 试剂 | 第59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59页 |
5.2 方法 | 第59-64页 |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9-60页 |
5.2.2 牛乳头瘤病毒1型E6基因的扩增与回收 | 第60-61页 |
5.2.3 E6基因连接载体测序 | 第61页 |
5.2.4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3页 |
5.2.4.1 双酶切纯化 | 第61-62页 |
5.2.4.2 连接转化 | 第62页 |
5.2.4.3 菌液PCR鉴定 | 第62页 |
5.2.4.4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2-63页 |
5.2.5 BHK-21细胞的培养 | 第63页 |
5.2.5.1 细胞复苏 | 第63页 |
5.2.5.2 细胞传代 | 第63页 |
5.2.5.3 细胞冻存 | 第63页 |
5.2.6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E6的转染及检测 | 第63-64页 |
5.3 结果 | 第64-68页 |
5.3.1 牛乳头瘤病毒1型E6基因的PCR扩增 | 第64页 |
5.3.2 基因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5.3.3 E6蛋白一级结构分析 | 第65页 |
5.3.4 E6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5.3.5 E6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第66页 |
5.3.6 pEGFP-N1-E6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66-68页 |
5.3.7 BHK-21细胞转染结果 | 第68页 |
5.4 讨论 | 第68-69页 |
5.5 结论 | 第69-7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