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小说中的“城与人”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人与城的几种关系形态 | 第12-23页 |
一、小城故乡:人对城的多重印象 | 第12-16页 |
(一) 柔弱者的花街:救赎苦难的教堂 | 第12-14页 |
(二) 残暴者的花街:展示罪恶的刑台 | 第14-15页 |
(三) 纯真者的花街:促使成长的学校 | 第15-16页 |
二、王城北京:人对城的集体幻灭 | 第16-23页 |
(一) 外来者的“身份焦虑” | 第16-19页 |
(二) 有情人的“爱情失意” | 第19-20页 |
(三) 有志者的“理想幻灭”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城与人关系的呈现方式 | 第23-34页 |
一、含义丰富的小说意象 | 第23-27页 |
(一) 人物意象:姓名即是命运 | 第23-25页 |
(二) 空间意象:身安未必心安 | 第25-26页 |
(三) 疾病意象:人病亦是城病 | 第26-27页 |
二、呼应主题的叙事结构 | 第27-34页 |
(一) 对称结构 | 第28-30页 |
(二) 嵌套结构 | 第30-31页 |
(三) “归乡”结构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城与人关系的深层意义 | 第34-43页 |
一、对一代人生存的温情体察 | 第34-38页 |
(一) 渺小又伟大的城市“边缘人” | 第34-36页 |
(二) 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城市生活 | 第36-38页 |
二、对当代城市化的深沉思考 | 第38-43页 |
(一) 城市乡土底色的揭示 | 第38-41页 |
(二) 乡土诗意消逝的挽歌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