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与追怀:清人女性忆传文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8-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三 研究现状和本文思路 | 第15-24页 |
第一章 传统与新声:书写流变 | 第24-45页 |
第一节 文体源流 | 第24-36页 |
一 范式的确立 | 第24-30页 |
二 创作上的新变 | 第30-36页 |
第二节 新文类:忆语文 | 第36-45页 |
一 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 | 第37-40页 |
二 文体酝酿 | 第40-45页 |
第二章 形塑与表彰:对理想女性的书写 | 第45-81页 |
第一节 从未中断的道德书写传统 | 第45-57页 |
一 女教与女德典范的树立 | 第45-49页 |
二 以悼贤为名的妻妾忆传 | 第49-51页 |
三 道德嘉许遮蔽下的个人痛苦:孝节贞烈 | 第51-57页 |
第二节 纠缠于德、命的女才书写 | 第57-68页 |
一 德才相妨 弃才取德 | 第58-60页 |
二 德才相兼 德先于才 | 第60-62页 |
三 德才相成 德寓于才 | 第62-64页 |
四 才命相妨 以才补命 | 第64-68页 |
第三节 独立的才识情性书写 | 第68-81页 |
一 才艺书写:由赏玩到爱重 | 第68-74页 |
二 个性书写:识见情性 | 第74-81页 |
第三章 安逸与困顿:对女性生活的书写 | 第81-104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逸乐与温情 | 第82-89页 |
一 闲情雅致与中馈琐屑 | 第82-87页 |
二 才女的主妇生活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崇佛信道与山水游赏 | 第89-96页 |
一 女性与宗教 | 第89-93页 |
二 女性与游观 | 第93-96页 |
第三节 困顿与战乱 | 第96-104页 |
一 赤贫中的女性 | 第96-99页 |
二 时代动乱中的女性 | 第99-100页 |
三 哀乐人生 | 第100-104页 |
第四章 拘礼与缘情:写情特色 | 第104-129页 |
第一节 情感基调:抚今追昔哀从中来 | 第104-116页 |
一 愧疚之情:逝者已矣抱恨终天 | 第105-109页 |
二 幻想之情:事幻而情真 | 第109-116页 |
第二节 真率与细致:写情手法的突破 | 第116-129页 |
一 真实无饰的情感回忆 | 第117-122页 |
二 不避琐屑的情感细描 | 第122-129页 |
第五章 循例与追忆:叙事取向 | 第129-167页 |
第一节 叙事的程式化倾向及根源 | 第129-138页 |
一 不言不笑的道德偶像:雷同人物 | 第130-132页 |
二 以文为报:叙事意图的相似性 | 第132-138页 |
第二节 对程式化倾向的救赎 | 第138-151页 |
一 雷同形象的个人隐衷:叙事的私人化倾向 | 第138-142页 |
二 信实不诬:叙事的自觉追求 | 第142-151页 |
第三节 多元化的叙事策略 | 第151-167页 |
一 缘情讳饰:纪实性家庭叙事的普遍选择 | 第151-159页 |
二 写实的新鲜:道德叙事的日常化、趣味化转向 | 第159-167页 |
结语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1页 |
附录 | 第181-222页 |
清人女性忆传文创作概况附篇目索引 | 第181-214页 |
"悼亡"涵义考辨 | 第214-222页 |
后记 | 第222-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