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社会学视野下的法治研究--法律运行体系之解读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0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7-21页
        一、选题背景第17-19页
        二、选题意义第19-2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21-35页
        一、相关研究的总体数量和主题分布状况调查分析第21-27页
        二、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主题和主要观点评述第27-34页
        三、当前相关研究现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第34-35页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第35-36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6-37页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拟创新之处第37-40页
第二章 法治之社会实现:法律运行社会学研究基本理论问题第40-60页
    第一节 法及其本质、价值第40-44页
    第二节 法治及其社会实现第44-52页
        一、法治概念的厘定第45-48页
        二、法治的社会功能第48-50页
        三、法治的社会实现第50-52页
    第三节 法律运行与法治的内在关联第52-53页
    第四节 社会学视野下法律运行体系的理论辨析第53-60页
        一、当前进行法律运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53-54页
        二、法律运行研究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借鉴第54-57页
        三、社会学视野下法律运行体系的涵义与构成第57-60页
第三章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社会基础分析第60-74页
    第一节 法律的社会基础之内容分析第61-68页
        一、法律的经济基础第62-63页
        二、法律的政治基础第63页
        三、法律的人文基础第63-68页
    第二节 法律社会基础之结构分析第68-69页
        一、社会基础与社会结构第68页
        二、社会基础与社会分层第68-69页
    第三节 法律社会基础之变化分析:社会变迁第69-72页
    第四节 法律社会基础之问题分析:社会问题第72-74页
第四章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客体之社会化分析第74-83页
    第一节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客体社会化概述第75-78页
        一、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客体社会化涵义与内容第75-77页
        二、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客体社会化的宗旨与程度第77-78页
    第二节 法律运行的内在动力与法律社会化的必要性第78-81页
        一、法律运行的动力机制第78页
        二、法律运行的动力机制的形成第78-81页
    第三节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客体社会化实现途径第81-83页
第五章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主体之社会化分析第83-88页
    第一节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主体社会化的含义第83-84页
    第二节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主体社会化内容与程度第84-86页
        一、法律运行体系中的主体社会化内容第84-85页
        二、法律运行体系中的主体社会化程度第85-86页
    第三节 法律运行体系中的主体社会化动力第86-88页
第六章 当前我国法律运行社会影响因素之案例分析第88-127页
    第一节 典型案件及案例分析第88-112页
        一、许霆案:舆情影响下的审判运行情况分析第88-91页
        二、佘祥林案:社会民愤平息与司法人权保障第91-93页
        三、"青年与乞丐"案:农村法律意识与传统观念落后第93-94页
        四、李庄案:权力支配结果与法律运行结论的争议第94-96页
        五、钟氏兄妹房产纠纷案:亲情伦理与法理碰撞第96-98页
        六、莫兆军案:法律证据制度实行中的现实困境第98-101页
        七、梁丽案:弱势群体保护尺度以及法律情感与法律理性第101-109页
        八、何源"同命不同价"案:城市二元化结构下的法律困境第109-112页
    第二节 小结:对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现状的思考第112-127页
        一、对典型案件法律运行因素的归纳分析第112-115页
        二、社会学视野下法治建设的社会障碍因素思考第115-118页
        三、对法律实践中法律运行的动力机制思考第118-121页
        四、公共案件在司法审判运行中的对策思考第121-123页
        五、法律在社会整体运行中的方向性思考第123-127页
第七章 法治的有效实现:我国法律运行体系的完善与重塑第127-143页
    第一节 我国法律运行体系完善与重塑的涵义、原则与内容第127-133页
        一、我国法律运行体系完善与重塑的涵义与目标第127-129页
        二、我国法律运行体系完善与重塑的基本原则第129-132页
        三、我国法律运行体系完善与重塑的主要内容第132-133页
    第二节 优化法律社会环境、保障法律的通畅运行第133-135页
        一、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保障法治建设顺利进行第133-134页
        二、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普遍提高公民生活福祉第134-135页
    第三节 实行以人为本,保证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相适应第135-138页
        一、确定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树立现代人文精神第136-137页
        二、保证法律和法律的制定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相适应第137-138页
    第四节 不断提高法律运行主体的社会化水平与程度第138-143页
        一、法律运行体系中的立法者的社会化第139-140页
        二、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司法者的社会化第140-141页
        三、法律运行体系中的执法者的社会化第141页
        四、法律运行体系中的守法者的社会化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53-154页
后记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生境界论
下一篇:表彰与追怀:清人女性忆传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