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写名词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植物的成花调控基因 | 第13-21页 |
1.2.1 开花时间决定基因 | 第14页 |
1.2.2 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 | 第14-17页 |
1.2.3 花器官特征基因 | 第17-21页 |
1.3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策略 | 第21-24页 |
1.3.1 植物的超量表达技术 | 第22页 |
1.3.2 植物的反义基因技术 | 第22-23页 |
1.3.3 多转录因子的协调表达 | 第23-24页 |
1.4 有关悬铃木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4.1 悬铃木的常规育种 | 第24-25页 |
1.4.2 悬铃木基因工程育种 | 第2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6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悬铃木花发育相关基因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44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材料 | 第27-28页 |
2.2.1 菌株和质粒 | 第27页 |
2.2.2 酶和生化试剂 | 第27页 |
2.2.3 常用化学试剂配置 | 第27-28页 |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2.3.1 质粒DNA提取 | 第31页 |
2.3.2 质粒酶切 | 第31-33页 |
2.3.3 DNA片段回收纯化 | 第33页 |
2.2.4 连接 | 第33-34页 |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4页 |
2.2.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4页 |
2.2.7 重组质粒PCR鉴定及酶切检测 | 第34-36页 |
2.2.8 农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9 重组质粒电击转化农杆菌 | 第37页 |
2.2.10 保菌 | 第3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2.4.1 PaLFY、PaFUL、PaAP3、PaSEP1、PaSEP3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41页 |
2.4.2 PaLFY-FUL串联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3页 |
2.5 讨论 | 第43-44页 |
3 悬铃木花发育相关基因转化烟草及其表型分析 | 第44-6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 | 第44页 |
3.2.1 植物材料、菌株和质粒 | 第44页 |
3.2.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44页 |
3.3 方法 | 第44-47页 |
3.3.1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第44页 |
3.3.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叶盘法转化) | 第44-45页 |
3.2.3 炼苗移栽 | 第45页 |
3.2.4 转基因烟草植株叶片总DNA提取(CTAB小样法) | 第45-46页 |
3.2.5 PCR检测 | 第46页 |
3.2.6 转基因烟草的形态学观测 | 第46-47页 |
3.2.7 转基因烟草植株T_1代种植 | 第47页 |
3.2.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64页 |
3.3.1 35S::PaLFY转基因烟草 | 第47-48页 |
3.3.2 35S::antiPaLFY转基因烟草 | 第48-49页 |
3.3.3 35S::PaFUL转基因烟草 | 第49-51页 |
3.3.4 35S::antiPaFUL转基因烟草 | 第51-53页 |
3.3.5 35S::PaAP3转基因烟草 | 第53-54页 |
3.3.6 35S::antiPaAP3转基因烟草 | 第54-56页 |
3.3.7 35S::PaSEP1转基因烟草 | 第56-58页 |
3.3.8 35S::antiPaSEP1转基因烟草 | 第58-59页 |
3.3.9 35S::PaSEP3转基因烟草 | 第59-61页 |
3.3.10 35S::antiPaSEP3转基因烟草 | 第61-62页 |
3.3.11 35S::antiPaLFY-FUL转基因烟草 | 第62-63页 |
3.3.12 转基因株系T_1代的稳定遗传分析 | 第63-64页 |
3.5 讨论 | 第64-68页 |
3.5.1 关于PaLFY的功能 | 第64-65页 |
3.5.2 关于PaFUL的功能 | 第65页 |
3.5.3 关于PaAP3的功能 | 第65-66页 |
3.5.4 关于PaSEP的功能 | 第66-67页 |
3.5.5 关于PaLFY-FUL的功能 | 第67页 |
3.3.6 关于转基因株系T_1代的稳定遗传分析 | 第67-68页 |
4 悬铃木的遗传转化 | 第68-77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材料 | 第68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68页 |
4.2.2 菌株和质粒 | 第68页 |
4.2.3 培养基 | 第68页 |
4.3 方法 | 第68-70页 |
4.3.1 悬铃木优良再生株系的筛选 | 第68页 |
4.3.2 试管苗的增殖 | 第68-69页 |
4.3.3 悬铃木抗性芽的分化 | 第69页 |
4.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9页 |
4.3.5 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的悬铃木的遗传转化 | 第69-7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4.4.1 悬铃木优良再生株系的筛选 | 第70-71页 |
4.4.2 试管苗的增殖 | 第71-73页 |
4.4.3 悬铃木抗性芽的分化 | 第73-74页 |
4.4.4 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的遗传转化 | 第74页 |
4.4.5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74-75页 |
4.5 讨论 | 第75-77页 |
4.5.1 长期继代的影响 | 第75页 |
4.5.2 产生假阳性抗性苗的原因 | 第75-77页 |
4.5.2.1选择的方法及时期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2.2共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76页 |
4.5.2.3乙酞丁香酮浓度的影响 | 第76页 |
4.5.2.4选择抗生素的浓度 | 第76-77页 |
5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