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逊诗歌声韵格律研究--Based on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9页 |
第一节 何逊诗歌研究概况 | 第16-28页 |
一、何逊的生平事略 | 第17-18页 |
二、齐梁至清代何逊诗歌历史研究状况 | 第18-23页 |
三、清以后何逊诗歌历史研究状况 | 第23-28页 |
第二节 何迅诗歌声韵研究的选题与意义 | 第28-39页 |
一、何逊诗歌创作的背景 | 第29-36页 |
二、何逊诗歌声韵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何逊诗歌声韵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9-50页 |
第一节 韵律学的相关概念 | 第39-44页 |
一、音节的定义与层次 | 第40-41页 |
二、韵律的基本概念 | 第41-42页 |
三、韵律的功能 | 第42页 |
四、韵律的层级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诗律学概念及其发展 | 第44-50页 |
一、诗律学的相关概念 | 第44-46页 |
二、何逊诗歌声韵的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第三章 何逊诗歌声律分析 | 第50-75页 |
第一节 行内声律模式 | 第50-65页 |
一、何逊诗歌声律考察的前提 | 第51-53页 |
二、行内2-4位置声调对立模式分析 | 第53-58页 |
三、行内2-5位置声调对立模式分析 | 第58-61页 |
四、行内3-5位置声调对立模式分析 | 第61-65页 |
第二节 联内、联间声律模式 | 第65-68页 |
一、联内的声律模式 | 第65-68页 |
二、联间的声调模式 | 第68页 |
第三节 联句的声律模式 | 第68-73页 |
一、联句作者的介绍 | 第69-70页 |
二、联句声律的考察与分析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何逊、阴铿、刘孝绰诗歌声律对比研究 | 第75-90页 |
第一节 阴铿、刘孝绰及其创作 | 第75-77页 |
一、阴铿及其创作 | 第75-76页 |
二、刘孝绰及其创作 | 第76-77页 |
第二节 何、阴诗歌声律模式对比 | 第77-86页 |
一、何、阴诗歌行内声律模式对比 | 第78-81页 |
二、何、阴诗歌联内声律模式对比 | 第81-83页 |
三、何、阴诗歌联间声律模式对比 | 第83-85页 |
四、何、阴诗歌声律对比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节 何、刘诗歌声律模式对比 | 第86-90页 |
一、何、刘诗歌行数对比 | 第86页 |
二、何、刘诗歌行内声律模式对比 | 第86-87页 |
三、何、刘诗歌联内声律模式对比 | 第87-88页 |
四、何、刘诗歌联间声律模式对比 | 第88页 |
五、何、刘诗歌声律对比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何逊诗歌用韵研究 | 第90-115页 |
第一节 何逊诗歌用韵分析 | 第90-104页 |
一、一韵到底的诗歌 | 第91-93页 |
二、韵脚合用的诗歌 | 第93-103页 |
三、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何逊诗歌用韵与《切韵》韵目的比较 | 第104-115页 |
一、比较研究的前提 | 第104-105页 |
二、何逊诗歌用韵与《切韵》韵目的对比 | 第105-113页 |
三、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25页 |
一、何逊作品的性质 | 第115-116页 |
二、何逊作品的声韵特色 | 第116-120页 |
三、何逊诗歌声韵研究的意义 | 第120-125页 |
附表 | 第125-197页 |
表一 何逊诗歌行内2-4位置音节声调对立表 | 第125-146页 |
表二 何逊诗歌行内2-5位置音节声调对立表 | 第146-167页 |
表三 何逊诗歌行内3-5位置音节声调对立表 | 第167-195页 |
表四 阴诗行、联平仄声律模式表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1页 |
科研成果目录 | 第201-202页 |
后记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