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9-28页 |
一、犯罪结果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9-23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5页 |
三、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 第25-2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犯罪结果的学说与理论争议 | 第28-63页 |
第一节 德日刑法犯罪结果的学说 | 第28-37页 |
一、德国刑法学犯罪结果的观点 | 第29-32页 |
二、日本刑法的犯罪结果 | 第32-35页 |
三、德日刑法犯罪结果评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前苏联与现代俄罗斯刑法犯罪结果的观点 | 第37-43页 |
一、前苏联刑法犯罪结果的观点 | 第37-39页 |
二、俄罗斯刑法之犯罪结果 | 第39-42页 |
三、俄罗斯刑法犯罪结果理论及其启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英美法系对犯罪结果的态度 | 第43-51页 |
一、犯罪结果在英美法系中的地位概说 | 第43-45页 |
二、英美法系犯罪结果的作用 | 第45-49页 |
三、英美法系犯罪结果评析 | 第49-51页 |
第四节 我国犯罪结果学说的争议 | 第51-63页 |
一、犯罪结果理论争议概况 | 第51-52页 |
二、犯罪结果的名称之争 | 第52-54页 |
三、犯罪结果的本质之争 | 第54-58页 |
四、犯罪结果的地位之争 | 第58-60页 |
五、犯罪结果的内容之争 | 第60-63页 |
第二章 犯罪结果界定的理论前提 | 第63-92页 |
第一节 犯罪结果与行为无价值理论 | 第63-70页 |
一、行为无价值与犯罪结果的边缘化 | 第63-65页 |
二、犯罪结果与行为无价值的本质 | 第65-67页 |
三、犯罪结果在行为无价值中的意义 | 第67-70页 |
第二节 犯罪结果与法益侵害理论 | 第70-84页 |
一、犯罪结果与法益概念 | 第70-72页 |
二、犯罪结果与法益的精神化 | 第72-75页 |
三、法益侵害结果存在的问题 | 第75-78页 |
四、事实结果与法益侵害的区别 | 第78-80页 |
五、损害事实与法益侵害分离的必要性 | 第80-84页 |
第三节 犯罪结果与刑法的机能 | 第84-92页 |
一、刑法机能之间的对立 | 第84-86页 |
二、犯罪结果与刑法机能之衡平 | 第86-87页 |
三、犯罪结果对刑罚发动的限制 | 第87-92页 |
第三章 犯罪结果的界定 | 第92-127页 |
第一节 犯罪结果与哲学结果 | 第92-98页 |
一、哲学结果与犯罪结果的联系 | 第92-93页 |
二、哲学结果与犯罪结果的区别 | 第93-96页 |
三、犯罪结果与犯罪行为 | 第96-98页 |
第二节 犯罪结果的本质 | 第98-108页 |
一、犯罪结果本质之争 | 第98-103页 |
二、犯罪结果本质的表现意义 | 第103-106页 |
三、犯罪结果本质与犯罪结果的价值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犯罪结果的客观性 | 第108-115页 |
一、犯罪结果的独立事实性 | 第108-110页 |
二、犯罪结果的损害性 | 第110-112页 |
三、犯罪结果内容的客观性 | 第112-115页 |
第四节 犯罪结果的评价性 | 第115-127页 |
一、犯罪结果评价的事实性 | 第115-118页 |
二、犯罪结果评价的法律性 | 第118-122页 |
三、犯罪结果对犯罪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说明性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犯罪结果的分层与分型 | 第127-175页 |
第一节 犯罪结果分层与分型理论 | 第127-130页 |
一、犯罪结果分层与分型的理论基础 | 第127-129页 |
二、犯罪结果分层与分型的意义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犯罪结果的分层 | 第130-147页 |
一、现实结果与规范结果 | 第130-134页 |
二、实害结果与危险状态 | 第134-144页 |
三、既遂结果与未遂结果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犯罪结果的分型 | 第147-163页 |
一、构成要件结果与非构成要件结果 | 第147-152页 |
二、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 第152-158页 |
三、基本结果、加重结果与叠加结果 | 第158-163页 |
第四节 非物质性犯罪结果的范围与性质 | 第163-175页 |
一、非物质性犯罪结果的范围 | 第163-164页 |
二、精神损害 | 第164-172页 |
三、其他非物质性损害 | 第172-175页 |
第五章 犯罪结果与构成要件的关系 | 第175-221页 |
第一节 犯罪结果的归属 | 第175-187页 |
一、犯罪结果在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地位 | 第175-177页 |
二、犯罪结果归属学说 | 第177-178页 |
三、犯罪结果归属观点存在的问题 | 第178-182页 |
四、犯罪结果归属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 第182-183页 |
五、归属于犯罪构成的犯罪结果 | 第183-187页 |
第二节 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要件的关系 | 第187-194页 |
一、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 第187-191页 |
二、犯罪结果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的意义 | 第191-193页 |
三、犯罪结果与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关系 | 第193-194页 |
第三节 犯罪结果与犯罪主观方面要件的关系 | 第194-206页 |
一、犯罪故意与犯罪结果 | 第194-199页 |
二、犯罪过失与犯罪结果 | 第199-201页 |
三、犯罪结果与犯罪动机和目的 | 第201-206页 |
第四节 犯罪结果与犯罪客观方面的关系 | 第206-221页 |
一、犯罪对象与犯罪结果 | 第206-210页 |
二、犯罪结果与构成要件行为 | 第210-213页 |
三、刑法中因果关系与犯罪结果 | 第213-221页 |
第六章 犯罪结果与犯罪的认定 | 第221-263页 |
第一节 犯罪结果与犯罪成立的认定 | 第221-232页 |
一、刑法的发展与犯罪成立问题 | 第221-222页 |
二、犯罪结果与不能犯的认定 | 第222-225页 |
三、犯罪结果与犯罪界限的判定 | 第225-228页 |
四、犯罪结果与犯罪成立条件的认定 | 第228-231页 |
五、犯罪结果与罪名的选择 | 第231-232页 |
第二节 犯罪结果与犯罪未遂的认定 | 第232-240页 |
一、大陆法系犯罪结果与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232-234页 |
二、英美法系犯罪结果与犯罪形态认定 | 第234-236页 |
三、犯罪结果在不同犯罪类型形态认定中的作用 | 第236-240页 |
第三节 规范结果与危险犯的认定 | 第240-246页 |
一、犯罪结果与抽象危险犯、具体危险犯两分法 | 第240-242页 |
二、犯罪结果与抽象危险犯、潜在危险犯、具体危险犯三分法 | 第242-244页 |
三、犯罪结果与危险犯认定的原则 | 第244-246页 |
第四节 犯罪结果与犯罪中止的认定 | 第246-263页 |
一、犯罪结果与犯罪中止立法模式 | 第246-251页 |
二、我国犯罪中止理论与认定中的问题 | 第251-254页 |
三、犯罪结果在犯罪中止认定中的作用 | 第254-256页 |
四、犯罪结果在犯罪中止处罚中的地位 | 第256-260页 |
五、犯罪结果与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认定 | 第260-263页 |
结语 | 第263-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72页 |
致谢 | 第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