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研究的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20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2 诚信的含义 | 第21-26页 |
2.1 我国古代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 第21-23页 |
2.1.1 先秦时期 | 第21-22页 |
2.1.2 秦汉时期 | 第22页 |
2.1.3 两宋时期 | 第22-23页 |
2.1.4 明清时期 | 第23页 |
2.2 我国近现代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 第23-24页 |
2.3 我国当代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 第24页 |
2.4 西方思想文化中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 第24-26页 |
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 第26-29页 |
3.1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含义 | 第26页 |
3.2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 第26-29页 |
3.2.1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6-27页 |
3.2.2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 第27页 |
3.2.3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7-29页 |
4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7页 |
4.1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诚信问题 | 第29-36页 |
4.1.1 学习诚信缺失 | 第29-32页 |
4.1.2 经济诚信缺失 | 第32-34页 |
4.1.3 交往诚信缺失 | 第34-36页 |
4.2 影响当代大学生诚信原因分析 | 第36-47页 |
4.2.1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37页 |
4.2.2 我国社会大环消极因素境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3 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39页 |
4.2.4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5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6 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不健全 | 第43-47页 |
5 构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 第47-60页 |
5.1 教育机制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的含义 | 第47-48页 |
5.1.1 教育机制的含义 | 第47页 |
5.1.2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含义 | 第47-48页 |
5.2 构建和完善社会诚信道德约束机制 | 第48-51页 |
5.2.1 政府要规范自身的行为 | 第48-49页 |
5.2.2 优化社会诚信环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5.2.3 加快诚信立法工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5.3 构建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 | 第51-56页 |
5.3.1 高校要提高整体诚信道德水平 | 第51-52页 |
5.3.2 拓展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 第52-56页 |
5.4 构建家庭诚信教育机制 | 第56-57页 |
5.4.1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子女做出表率 | 第56页 |
5.4.2 家长要真正了解子女,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 第56页 |
5.4.3 家长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和沟通 | 第56-57页 |
5.5 构建大学生自身诚信教育机制 | 第57-60页 |
5.5.1 加强大学生自身内在修养 | 第57页 |
5.5.2 大学生要加强学习中的诚信 | 第57页 |
5.5.3 大学生要加强生活中的诚信 | 第57-58页 |
5.5.4 大学生要加强交往中的诚信 | 第58页 |
5.5.5 大学生要加强择业中的诚信 | 第58-60页 |
6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