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特色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9页 |
1.3.2 本文特色 | 第19-20页 |
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和盈余管理的述评 | 第20-32页 |
2.1 盈余管理的研究架构 | 第20-28页 |
2.1.1 盈余管理定义的争论 | 第20-21页 |
2.1.2 盈余管理动机的探讨 | 第21-23页 |
2.1.3 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 | 第23-24页 |
2.1.4 盈余管理模型的比较 | 第24-27页 |
2.1.5 盈余管理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述 | 第27-28页 |
2.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发展 | 第28-31页 |
2.2.1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 第28-29页 |
2.2.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2.2.3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30-31页 |
2.3 评述 | 第31-32页 |
3.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32-44页 |
3.1 我国国企盈余管理体系概述 | 第32-36页 |
3.1.1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 | 第32-33页 |
3.1.2 探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 | 第33页 |
3.1.3 分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 | 第33-36页 |
3.2 央企分红与盈余管理关系的阐述 | 第36-42页 |
3.2.1 厘清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36页 |
3.2.2 盈余管理的"央企分红"动机 | 第36-38页 |
3.2.3 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分析 | 第38-39页 |
3.2.4 如何度量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 第39-42页 |
3.3 命题假设和实证思路 | 第42-44页 |
4.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44-75页 |
4.1 从ROE的密度函数图来看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 第44-49页 |
4.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4.1.2 总体样本ROE的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1.3 ROE的密度函数曲线比较 | 第46-49页 |
4.2 盈余管理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第49-54页 |
4.2.1 模型选择 | 第50-51页 |
4.2.2 变量选择 | 第51-53页 |
4.2.3 总体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3-54页 |
4.3 分红前后盈余管理总体变化的探讨 | 第54-60页 |
4.3.1 盈余管理手段的改变 | 第54-57页 |
4.3.2 盈余管理程度的改变 | 第57-59页 |
4.3.3 小结 | 第59-60页 |
4.4 分红前后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比较 | 第60-69页 |
4.4.1 第一类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和程度的变化 | 第60-63页 |
4.4.2 第二类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和程度的变化 | 第63-65页 |
4.4.3 第三类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和程度的变化 | 第65-68页 |
4.4.4 小结 | 第68-69页 |
4.5 分红后与非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况的对比 | 第69-75页 |
4.5.1 盈余管理手段的比较 | 第69-72页 |
4.5.2 盈余管理程度的比较 | 第72-74页 |
4.5.4 小结 | 第74-75页 |
5. 实证结论的进一步剖析 | 第75-80页 |
5.1 分析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 | 第75-77页 |
5.1.1 央企与非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对比 | 第75-76页 |
5.1.2 不同分红比例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区别 | 第76-77页 |
5.2 探讨盈余管理程度的改变 | 第77-80页 |
5.2.1 央企与非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比较 | 第77-78页 |
5.2.2 不同分红比例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贡献与不足 | 第81-82页 |
6.2.1 本文贡献 | 第81-82页 |
6.2.2 本文不足 | 第82页 |
6.3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