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民间借贷概述 | 第10-17页 |
第一节 民间借贷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第10-12页 |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民间借贷的法律特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民间借贷的历史沿革 | 第12-13页 |
一、古代民间借贷 | 第12-13页 |
二、近现代民间借贷 | 第13页 |
第三节 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 第13-15页 |
一、积极作用 | 第13-14页 |
二、消极影响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 | 第15-17页 |
一、民间借贷的规模和利率 | 第15-16页 |
二、民间借贷纠纷增多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目前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 | 第17-19页 |
一、民事法律规定 | 第17-18页 |
二、刑事法律规定 | 第18页 |
三、行政法规规定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19-25页 |
一、现行法律规定不科学 | 第19-20页 |
二、法律制度严重不足 | 第20-22页 |
三、法律概念之间界限模糊 | 第22-24页 |
四、已有法律制度管控过严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境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 | 第25-28页 |
一、美国 | 第25-26页 |
二、日本 | 第26-27页 |
三、台湾地区 | 第27-28页 |
四、经验总结 | 第28页 |
第二节 制定专门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 | 第28-32页 |
一、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 | 第29-30页 |
二、明确民间借贷的主体 | 第30-31页 |
三、合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水平 | 第31-32页 |
四、规范民间借贷合同的形式 | 第32页 |
第三节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 第32-34页 |
一、监管主体 | 第32-33页 |
二、监管对象 | 第33页 |
三、监管制度 | 第33-34页 |
第四节 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4-39页 |
一、放松管制的原则 | 第34页 |
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 第34-36页 |
三、完善配套制度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