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论第14-38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4页
    1.2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第14-25页
        1.2.1 研宄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4-15页
        1.2.2 研究方法和运用的理论第15-24页
        1.2.3 研究的语料说明第24-25页
    1.3 相关研究概念说明第25-27页
        1.3.1 复句的概念第25-26页
        1.3.2 关联标记第26-27页
    1.4 研究综述第27-38页
        1.4.1 单复句的划分和复句关系分类的简要回顾第28-29页
        1.4.2 复句关联标记的传统描写研究第29-31页
        1.4.3 复句关联标记的语法化研究第31-32页
        1.4.4 复句关联标记的认知功能研究第32-33页
        1.4.5 复句关联标记的形式语法研究第33-34页
        1.4.6 复句关联标记的计算机处理研究第34页
        1.4.7 复句关联标记的类型学研究第34-36页
        1.4.8 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第36-38页
第二章 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38-54页
    2.1 复句关联标记的手段第38-43页
        2.1.1 独立连接词第38-41页
        2.1.2 动词形式第41-42页
        2.1.3 语序第42-43页
        2.1.4 语调第43页
    2.2 关联标记的句法位置第43-48页
        2.2.1 句首第44-46页
        2.2.2 句中第46-47页
        2.2.3 句末第47-48页
    2.3 关联标记的模式第48-54页
        2.3.1 居端依赖式第48-49页
        2.3.2 居中粘接式第49-51页
        2.3.3 前后配套式第51-52页
        2.3.4 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汉语普通话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第54-163页
    3.1 并列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54-75页
        3.1.1 并列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54-58页
        3.1.2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58-75页
    3.2 连贯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75-88页
        3.2.1 连贯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75-78页
        3.2.2 连贯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78-88页
    3.3 递进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88-97页
        3.3.1 递进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88-91页
        3.3.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91-97页
    3.4 选择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97-109页
        3.4.1 选择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97-100页
        3.4.2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100-109页
    3.5 转折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109-126页
        3.5.1 转折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109-114页
        3.5.2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114-126页
    3.6 条件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126-146页
        3.6.1 条件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126-133页
        3.6.2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133-146页
    3.7 因果复句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第146-163页
        3.7.1 因果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146-149页
        3.7.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149-163页
第四章 汉语方言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研究第163-267页
    4.1 汉语方言中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163-177页
        4.1.1 方言中并列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163-171页
        4.1.2 方言中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171-177页
    4.2 汉语方言中连贯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177-191页
        4.2.1 方言中连贯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177-186页
        4.2.2 方言中连贯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186-191页
    4.3 汉语方言中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191-207页
        4.3.1 方言中递进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191-201页
        4.3.2 方言中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201-207页
    4.4 汉语方言中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207-221页
        4.4.1 方言中选择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207-215页
        4.4.2 方言中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215-221页
    4.5 汉语方言中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221-236页
        4.5.1 方言中转折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221-231页
        4.5.2 方言中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231-236页
    4.6 汉语方言中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236-252页
        4.6.1 方言中条件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236-246页
        4.6.2 方言中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246-252页
    4.7 汉语方言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使用情况第252-267页
        4.7.1 方言中因果复句使用的主要关联标记第252-260页
        4.7.2 方言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260-267页
第五章 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征——以因果复句为例第267-283页
    5.1 引论第267页
    5.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类型和关联的模式第267-270页
        5.2.1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类型第267-269页
        5.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类别第269-270页
    5.3 语序与关联标记模式的蕴涵关系第270-278页
        5.3.1 因果复句内部分句间的语序与标记模式的联系第270-277页
        5.3.2 动词和宾语基本语序与关联标记模式的蕴涵关系第277-278页
    5.4 对语序与关联标记模式蕴涵关系的理论解释第278-281页
        5.4.1 时间顺序原则和联系项居中原则第278-280页
        5.4.2 历时的语法化动因与共时的和谐理据第280页
        5.4.3 象似性原理和经济性原理第280-281页
    5.5 结语第281-283页
第六章 结语第283-287页
参考文献第287-2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94-295页
后记第295-297页

论文共2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江源河床演变与湿地退化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态文明的矿产资源开发政府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