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9-11页 |
0.1.1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1-13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3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 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16-25页 |
1.1 大学生实习的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1.1 大学生实习与校外兼职的区别 | 第17-18页 |
1.1.2 大学生实习与勤工助学的区别 | 第18-19页 |
1.2 实习大学生的法律身份 | 第19-22页 |
1.2.1 实习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肯定说 | 第19-20页 |
1.2.2 实习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否定说 | 第20-22页 |
1.3 实习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 | 第22-25页 |
1.3.1 实习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劳动关系肯定说 | 第22-23页 |
1.3.2 实习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劳动关系否定说 | 第23-25页 |
2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保障的问题分析 | 第25-32页 |
2.1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现行法律保障 | 第25-27页 |
2.1.1 侵权责任赔偿 | 第25-26页 |
2.1.2 违约责任赔偿 | 第26-27页 |
2.2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现实救济困境 | 第27-29页 |
2.2.1 侵权赔偿举证困难 | 第27页 |
2.2.2 违约赔偿前提不足 | 第27-28页 |
2.2.3 责任主体能力有限 | 第28页 |
2.2.4 维权隐性成本过高 | 第28-29页 |
2.3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工伤认定辨析 | 第29-32页 |
2.3.1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工伤肯定说 | 第29-30页 |
2.3.2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工伤否定说 | 第30-32页 |
3 境外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保障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8页 |
3.1 境外关于实习大学生劳动者身份的规定 | 第32-33页 |
3.1.1 美国:被雇用的所有公民 | 第32页 |
3.1.2 德国:提供非独立性劳动 | 第32-33页 |
3.2 境外关于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保障的规定 | 第33-36页 |
3.2.1 德法:直接纳入工伤范围 | 第33-34页 |
3.2.2 台澳:参照适用劳动法规 | 第34-35页 |
3.2.3 美国:工伤商业保险结合 | 第35-36页 |
3.3 境外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保障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3.3.1 劳动者和劳动关系法律界定灵活 | 第36页 |
3.3.2 注重实习大学生的工伤保障权益 | 第36页 |
3.3.3 国家(地区)、学校和企业鼓励学生实习 | 第36-38页 |
4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保障的完善建议 | 第38-47页 |
4.1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保障的原则 | 第38-39页 |
4.1.1 倾斜保护 | 第38页 |
4.1.2 利益均衡 | 第38-39页 |
4.1.3 最大保障 | 第39页 |
4.2 实习大学生适用劳动法的分类界定 | 第39-42页 |
4.2.1 原劳动部309号文件第12条再解读 | 第39-41页 |
4.2.2 分类界定实习大学生是否适用劳动法 | 第41-42页 |
4.3 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工伤界定 | 第42-44页 |
4.3.1 将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纳入工伤范围 | 第42-43页 |
4.3.2 建立强制性实习大学生工伤保险制度 | 第43-44页 |
4.4 拓宽实习大学生人身伤害的救济渠道 | 第44-47页 |
4.4.1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 第44页 |
4.4.2 强化法律援助适用 | 第44-45页 |
4.4.3 强制签订实习协议 | 第45页 |
4.4.4 推行实习生商业险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