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8-16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8-13页
        一、 社会背景第8-9页
        二、 学术背景第9-13页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3页
        一、 本土化第13页
        二、 社会学本土化第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知识考古学分析方法第13-14页
        二、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第四节 创新之处及意义第14-16页
        一、 创新之处第14-15页
        二、 研究意义第15-16页
第一章 社会学本土化的早期尝试(1895-1949 年)第16-30页
    第一节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第16-17页
    第二节 社会学本土化早期尝试的历程第17-24页
        一、 1895——1911 年,社会学传入时期的本土化尝试第18-20页
        二、 1912——1930 年,社会学发展初期的中国化第20-23页
        三、 1931——1949 年,社会学繁荣时期的中国化第23-24页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早期尝试的成果第24-27页
        一、 燕京学派的社会学本土化第24-26页
        二、 文化学派的社会学本土化第26-27页
    第四节 社会学本土化早期尝试的特点与经验第27-30页
        一、 社会学本土化早期尝试的特点第27-28页
        二、 社会学本土化早期尝试的经验第28-30页
第二章 社会学本土化的中断与停滞(1949—1979 年)第30-33页
    第一节 社会学被取消的原因第30-31页
        一、 社会学被取消是由于对其本身的性质错误认识所决定的第30页
        二、 社会学被取消与建国之初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问题认识不足有关第30-31页
        三、 社会学被取消是新中国 50 年代学习苏联的结果第31页
        四、 社会学被取消与当时领导人对社会学的负面印象有关第31页
    第二节 社会学本土化中断的后果第31-32页
    第三节 唯物史观社会学本土化在新中国时期的短暂表现第32页
    第四节 社会学本土化中断的教训第32-33页
第三章 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本土化阶段(1979—)第33-46页
    第一节 社会学本土化的重新启动第33-34页
    第二节 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本土化进程第34-35页
    第三节 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本土化成果第35-44页
        一、 小城镇理论第35-37页
        二、 社会运行论第37-38页
        三、 关系、人情、面子及关系网络与传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研究第38-42页
        四、 “气”与集体行动的研究第42-44页
    第四节 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本土化特征与经验第44-46页
        一、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本土化的特征第44-45页
        二、 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会学本土化的经验第45-46页
第四章 社会学本土化的反思与理论构想第46-55页
    第一节 社会学本土化的反思第46-48页
        一、 对社会学本土化中“化”的反思第46-47页
        二、 对社会学本土化的应用研究的反思第47页
        三、 对社会学本土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上的反思第47-48页
    第二节 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预设第48-51页
        一、 促进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创新第49页
        二、 推进社会学本土化科学观的统一第49-50页
        三、 注重社会学本土化的社会应用第50-51页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未来发展的展望第51-55页
        一、 建设社会学本土化宏大理论的提出第51-52页
        二、 社会学本土化宏大理论的构想第52-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课题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新东方学校少儿培训发展战略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权益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