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土地开发与利用论文

唐山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1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创新点第17-18页
        1.4.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第19-29页
    2.1 集约用地内涵及理论基础第19-20页
        2.1.1 含义第19页
        2.1.2 土地利用理论第19-20页
    2.2 建设用地系统的集约利用内涵第20页
    2.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必要性分析第20页
    2.4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机制分析第20-24页
        2.4.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部驱动力机制第21-22页
        2.4.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外部驱动力机制第22-24页
    2.5 土地调控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第24-25页
        2.5.1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必然性第24-25页
        2.5.2 土地调控政策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第25页
    2.6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5-29页
        2.6.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第25-26页
        2.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第26-27页
        2.6.3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第27-29页
第3章 唐山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分析第29-38页
    3.1 唐山市土地利用概况第29-30页
        3.1.1 土地资源总量第29页
        3.1.2 人均土地资源状况第29-30页
        3.1.3 土地利用程度状况第30页
    3.2 建设用地利用数量变化第30-36页
        3.2.1 建设用地总量变化第30-31页
        3.2.2 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第31-32页
        3.2.3 城镇用地数量变化第32-33页
        3.2.4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第33页
        3.2.5 独立工矿及其他用地数量变化第33-35页
        3.2.6 交通运输用地数量变化第35页
        3.2.7 水利设施用地数量变化第35-36页
    3.3 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变化第36-38页
        3.3.1 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第36-37页
        3.3.2 建设用地投资密度变化第37页
        3.3.3 建设用地产出密度变化第37-38页
第4章 唐山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第38-55页
    4.1 多目标评价法第38-42页
        4.1.1 多目标评价原理第38页
        4.1.2 模型及定义第38页
        4.1.3 指标标准化第38-39页
        4.1.4 层次分析法与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9-42页
    4.2 评价指标的计算第42-43页
        4.2.1 评价指标计算说明第42页
        4.2.2 建设用地集约指数计算第42-43页
    4.3 评价结果第43页
    4.4 评价结果分析第43-55页
        4.4.1 集约用地水平区域差异第43-46页
        4.4.2 集约用地水平地类差异第46-55页
第5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55-60页
    5.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第55-56页
        5.1.1 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第55页
        5.1.2 农村居民点与独立工矿规模过大第55页
        5.1.3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大、集约利用水平低第55页
        5.1.4 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镇功能第55页
        5.1.5 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土地资源依赖性强第55-56页
    5.2 集约用地对策建议第56-58页
        5.2.1 因地制宜,提高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第56页
        5.2.2 分类指导,着力盘活各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第56-57页
        5.2.3 统筹规划,加强新增建设用地管理第57页
        5.2.4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第57-58页
    5.3 集约用地保障措施第58-60页
        5.3.1 经济保障措施第58页
        5.3.2 社会保障措施第58-59页
        5.3.3 制度保障措施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标准成本管理在钣金企业的应用研究--以H公司为例
下一篇:曹妃甸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