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伊朗-巴基斯坦斑岩铜矿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15页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5-16页 |
2 特提斯成矿带的构造演化 | 第16-21页 |
2.1 特提斯成矿带的地理分布 | 第16页 |
2.2 特提斯成矿带的构造演化 | 第16-21页 |
2.2.1 古特提斯的形成与演化 | 第17-19页 |
2.2.2 新特提斯的形成与演化 | 第19页 |
2.2.3 陆陆碰撞 | 第19-21页 |
3 伊朗-巴基斯坦斑岩铜矿带的地质特征 | 第21-40页 |
3.1 巴基斯坦Chagai斑岩铜矿带 | 第21-30页 |
3.1.1 构造演化 | 第22-23页 |
3.1.2 区域地质 | 第23-26页 |
3.1.3 Chagai带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3.1.4 典型矿床-Reko Diq斑岩型Cu-Au矿床 | 第28-30页 |
3.2 伊朗Sahand-Bazman斑岩铜矿带 | 第30-38页 |
3.2.1 构造演化 | 第31-32页 |
3.2.2 区域地质 | 第32页 |
3.2.3 Sahand-Bazman带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3.2.4 典型矿床-Sar Cheshmeh斑岩型Cu-Mo矿床 | 第33-38页 |
3.3 Sahand-Bazman与Chagai斑岩铜矿带地质特征对比 | 第38-40页 |
4 含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54页 |
4.1 含矿斑岩地质特征 | 第40页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8页 |
4.2.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0-44页 |
4.2.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4-46页 |
4.2.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6-48页 |
4.3 斑岩体成因类型 | 第48-50页 |
4.4 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50-51页 |
4.5 含矿斑岩岩浆源区探讨 | 第51-54页 |
5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第54-62页 |
5.1 时间分布 | 第54-55页 |
5.2 空间分布 | 第55-56页 |
5.3 控矿因素 | 第56-59页 |
5.3.1 构造控制 | 第56页 |
5.3.2 岩体控制 | 第56-59页 |
5.4 蚀变和矿化特征 | 第59页 |
5.5 成矿模式 | 第59-62页 |
6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