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5-16页 |
1.2.3 观点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 | 第19-20页 |
1.4.1 本文创新 | 第19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农民工子女 | 第20页 |
2.1.2 义务教育 | 第20-21页 |
2.1.3 公共产品供给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新公共行政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演变与现状 | 第27-39页 |
3.1 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演变 | 第27-32页 |
3.1.1 限制阶段 | 第28-29页 |
3.1.2 认可阶段 | 第29-30页 |
3.1.3 引导阶段 | 第30-32页 |
3.2 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 第32-39页 |
3.2.1 结构失衡 | 第33-35页 |
3.2.2 供给经费少 | 第35-36页 |
3.2.3 供给效率低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原因分析 | 第39-50页 |
4.1 社会方面 | 第39-43页 |
4.1.1 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 第40-41页 |
4.1.2 户籍制度滞后制约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 第41-43页 |
4.2 政府方面 | 第43-47页 |
4.2.1 财政体制缺陷制约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 第43-46页 |
4.2.2 政府职责不清制约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 第46-47页 |
4.3 文化方面 | 第47-50页 |
4.3.1 城市文化排斥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 第47-48页 |
4.3.2 家庭文化匮乏制约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对策 | 第50-59页 |
5.1 改革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制度 | 第50-52页 |
5.1.1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第50-51页 |
5.1.2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限制 | 第51-52页 |
5.2 健全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财政体制 | 第52-54页 |
5.2.1 形成“中央投入,地方管理”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 第52-53页 |
5.2.2 逐步试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教育劵”制度 | 第53页 |
5.2.3 加强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督 | 第53-54页 |
5.3 充分利用现有公办学校资源,办好农民工子女学校 | 第54-56页 |
5.3.1 流入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规划 | 第54-55页 |
5.3.2 公办学校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作用 | 第55-56页 |
5.3.3 流入地政府要办好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学校 | 第56页 |
5.4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的文化保障机制 | 第56-59页 |
5.4.1 促进城文化建设,推动农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的进程 | 第57页 |
5.4.2 转变家庭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文化改革的社会影响力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