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4-31页 |
0.1 褐藻胶 | 第14-20页 |
0.1.1 褐藻胶的来源 | 第14页 |
0.1.2 褐藻胶的结构 | 第14-15页 |
0.1.3 褐藻胶在微生物中的代谢 | 第15-16页 |
0.1.4 褐藻胶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0.1.4.1 褐藻胶在日用品中的应用 | 第16页 |
0.1.4.2 褐藻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0.1.4.3 褐藻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0.2 褐藻胶寡糖 | 第20-23页 |
0.2.1 褐藻胶寡糖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0.2.1.1 物理降解法 | 第20页 |
0.2.1.2 化学降解法 | 第20页 |
0.2.1.3 酶解法 | 第20-21页 |
0.2.2 褐藻胶寡糖的生物学功能 | 第21-22页 |
0.2.2.1 抗肿瘤 | 第21页 |
0.2.2.2 抗凝血 | 第21页 |
0.2.2.3 降血糖血脂 | 第21页 |
0.2.2.4 抗自由基氧化 | 第21页 |
0.2.2.5 抗炎症 | 第21-22页 |
0.2.2.6 调节免疫 | 第22页 |
0.2.2.7 促进生长作用 | 第22页 |
0.2.3 褐藻胶寡糖的应用 | 第22-23页 |
0.2.3.1 医药领域 | 第22页 |
0.2.3.2 食品领域 | 第22-23页 |
0.2.3.5 农业领域 | 第23页 |
0.3 褐藻胶裂解酶 | 第23-29页 |
0.3.1 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 | 第23-24页 |
0.3.2 褐藻胶裂解酶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0.3.3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类 | 第25-26页 |
0.3.4 褐藻胶裂解酶的结构 | 第26页 |
0.3.5 褐藻胶裂解酶的性质 | 第26页 |
0.3.6 褐藻胶裂解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26-27页 |
0.3.6.1 褐藻胶裂解酶在不产褐藻胶生物中的功能 | 第26-27页 |
0.3.6.2 褐藻胶裂解酶在产褐藻胶生物中的功能 | 第27页 |
0.3.7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 | 第27-29页 |
0.3.7.1 褐藻胶寡糖的制备 | 第27页 |
0.3.7.2 海藻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7-28页 |
0.3.7.3 肺囊性纤维化病人的治疗 | 第28页 |
0.3.7.4 降解海藻废物并再利用 | 第28页 |
0.3.7.5 生物能源 | 第28页 |
0.3.7.6 农业生产应用 | 第28-29页 |
0.3.8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前景展望 | 第29页 |
0.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 褐藻胶裂解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31-45页 |
1.1 材料方法 | 第31-37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1.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1.1.1.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1.1.1.3 培养基 | 第31-32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1.1.2.1 样品采集 | 第32页 |
1.1.2.2 产酶菌株筛选 | 第32页 |
1.1.2.3 酶活测定方法及酶活定义 | 第32页 |
1.1.2.4 菌种保存 | 第32-33页 |
1.1.2.5 底物偏好性测定 | 第33页 |
1.1.2.6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33页 |
1.1.2.7 菌株 16S rDNA 基因克隆 | 第33-37页 |
1.1.2.8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7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1.2.1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1.2.2 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38-39页 |
1.2.3 菌株种属鉴定 | 第39-43页 |
1.2.3.1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39-40页 |
1.2.3.2 菌株 16S rDNA 基因克隆 | 第40-41页 |
1.2.3.3 构建 Vibrio sp. QY105 分支系统树 | 第41-43页 |
1.3 讨论 | 第43-44页 |
1.4 小结 | 第44-45页 |
2 褐藻胶裂解酶 AlyV5 的分离纯化 | 第45-53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45-4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2.1.1.1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2.1.1.2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2.1.1.3 培养基 | 第45-4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2.2.1 产酶曲线的测定 | 第48-49页 |
2.2.2 蛋白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2.2.3 硫酸铵沉淀 | 第50页 |
2.2.4 疏水层析 | 第50页 |
2.2.5 离子交换层析 | 第50-51页 |
2.2.6 SDS - PAGE | 第51页 |
2.2.7 AlyV5 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51-52页 |
2.3 讨论 | 第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3 褐藻胶裂解酶 AlyV5 酶学性质 | 第53-63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53-5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3.1.1.1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3.1.1.2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3.1.2.1 AlyV5 最适温度测定 | 第53-54页 |
3.1.2.2 AlyV5 温度稳定性测定 | 第54页 |
3.1.2.3 AlyV5 最适 pH 测定 | 第54页 |
3.1.2.4 AlyV5 的 pH 稳定性 | 第54页 |
3.1.2.5 NaCl 对 AlyV5 酶活影响 | 第54页 |
3.1.2.6 不同金属离子及 SDS、EDTA 对 AlyV5 酶活的影响 | 第54页 |
3.1.2.7 AlyV5 底物偏好性的测定 | 第54-55页 |
3.1.2.8 AlyV5 对底物的最终降解产物分析 | 第55页 |
3.1.2.9 AlyV5 与不同底物偏好性褐藻胶裂解酶混合使用 | 第5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5-61页 |
3.2.1 AlyV5 最适反应温度 | 第55-56页 |
3.2.2 AlyV5 温度稳定性 | 第56-57页 |
3.2.3 AlyV5 最适反应 pH | 第57页 |
3.2.4 AlyV5 的 pH 稳定性 | 第57页 |
3.2.5 NaCl 对 AlyV5 酶活的影响 | 第57-59页 |
3.2.6 不同金属离子及 SDS、EDTA 对 AlyV5 酶活的影响 | 第59页 |
3.2.7 AlyV5 底物偏好性测定 | 第59-60页 |
3.2.8 AlyV5 对底物的最终降解产物分析 | 第60-61页 |
3.2.9 AlyV5 与不同底物偏好性褐藻胶裂解酶混合使用 | 第61页 |
3.3 讨论 | 第61-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4 Vibrio sp. QY105 中褐藻胶寡糖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3-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1.1.1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4.1.1.2 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4.1.1.3 培养基 | 第6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4.1.2.1 简并 PCR 筛选褐藻胶寡糖酶基因序列 | 第64-65页 |
4.1.2.2 SiteFinding-PCR 扩增已知序列的两端序列 | 第65-67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67-84页 |
4.2.1 简并 PCR 引物 | 第67-68页 |
4.2.2 梯度 PCR 筛选褐藻胶寡糖酶基因结果 | 第68-70页 |
4.2.2.1 褐藻胶寡糖酶基因 A(Oal A) | 第68-69页 |
4.2.2.3 褐藻胶寡糖酶基因 C(Oal C) | 第69-70页 |
4.2.3 测得的序列及序列分析 | 第70-72页 |
4.2.3.1 褐藻胶寡糖酶基因 A(Oal A)部分序列 | 第70页 |
4.2.3.2 褐藻胶寡糖酶基因 B(Oal B)部分序列 | 第70-71页 |
4.2.3.3 褐藻胶寡糖酶基因 C(Oal C)部分序列 | 第71-72页 |
4.2.4 扩增已知序列两端的序列 | 第72-84页 |
4.2.4.1 引物设计 | 第73页 |
4.2.4.2 SiteFinding-PCR | 第73-78页 |
4.2.4.3 褐藻胶寡糖酶基因序列及分析 | 第78-84页 |
4.3 讨论 | 第84-85页 |
4.4 小结 | 第85-8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总结 | 第86-87页 |
5.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