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连作障碍与草莓土传根腐病 | 第13-16页 |
1.1 草莓连作障碍成因与表现 | 第13页 |
1.2 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 第13-16页 |
1.2.1 抗性品种培育 | 第14页 |
1.2.2 农业防治 | 第14页 |
1.2.3 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1.2.4 生物防控 | 第15-16页 |
2 放线菌及其生防制剂对草莓土传根腐病的防控 | 第16-18页 |
2.1 放线菌防控草莓根腐病的生防机制 | 第16-17页 |
2.1.1 抗生作用 | 第16页 |
2.1.2 重寄生作用 | 第16-17页 |
2.1.3 竞争作用 | 第17页 |
2.1.4 促生作用 | 第17页 |
2.2 生防制剂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第17-18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抗菌活性检测 | 第21-37页 |
第一节 拮抗放线菌B04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 第2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1.1 材料 | 第21-22页 |
1.1.1 土壤样品 | 第21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21-22页 |
1.2 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 第22-23页 |
1.3 拮抗放线菌B04的鉴定 | 第23-26页 |
1.3.1 菌株B04的孢子丝及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 第23页 |
1.3.2 菌株B04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23-25页 |
1.3.3 菌株B04总DNA提取及鉴定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1 菌株B04的鉴定 | 第26-30页 |
2.1.1 菌株B04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26页 |
2.1.2 菌株B04的孢子丝及分生孢子形态 | 第26-27页 |
2.1.3 菌株B04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27-28页 |
2.1.4 菌株B04胞外酶活性检测 | 第28-29页 |
2.1.5 菌株B04的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Y3的鉴定及菌株B04对病原菌Y3的拮抗作用 | 第30-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 | 第3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1.2 病原菌Y3培养特征与形态观察 | 第30页 |
1.3 病原菌Y3柯赫氏法则验证 | 第30-31页 |
1.4 病原菌Y3的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DNA-ITS的PCR扩增 | 第31页 |
1.5 菌株B04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1 病原菌Y3的致病性检测 | 第31-32页 |
2.2 病原菌Y3培养特征与形态特征观察 | 第32页 |
2.3 病原菌Y3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3页 |
2.4 菌株B04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S. hygroscopicus B04活性物质的定性检测及固体发酵 | 第3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材料 | 第37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37页 |
1.2 方法 | 第37-39页 |
1.2.1 菌株B04活性物质定性检测 | 第37-38页 |
1.2.2 制备生防制剂 | 第38-39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2.1 胞内胞外代谢产物活性检测 | 第39-40页 |
2.2 不同基质配比对S. hygroscopicus B04固体发酵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 拮抗菌B04固体发酵最终时间确定 | 第41-42页 |
2.4 菌株B04浅盘固体发酵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S.hygroscopicus B04生防制剂对草莓根腐病的生防效应研究 | 第45-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1.1 材料 | 第45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45页 |
1.1.3 盆栽土及盆钵 | 第45页 |
1.2 方法 | 第45-49页 |
1.2.1 发酵生防制剂(BOF-B04)的制备 | 第45页 |
1.2.2 F.oxysporumY3菌悬液的制备 | 第45-46页 |
1.2.3 盆栽试验 | 第46页 |
1.2.4 草莓植株、土样采集与处理 | 第46页 |
1.2.5 测定方法 | 第46-48页 |
1.2.6 田间试验设计及测定 | 第48-49页 |
1.2.7 土壤中EC值测定 | 第49页 |
1.2.8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定 | 第49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1页 |
2.1 盆栽试验 | 第50-54页 |
2.1.1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长势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2.1.2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根系的影响 | 第51-52页 |
2.1.3 不同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52页 |
2.1.4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2.1.5 不同处理对草莓植株根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2.2 田间试验 | 第54-61页 |
2.2.1 田间试验生防效应 | 第54-56页 |
2.2.2 不同处理对土壤EC值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3 施用生防制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57页 |
2.2.4 施用生防制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7-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创新点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