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偏压隧道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偏压隧道数值模拟 | 第11-12页 |
1.2.2 偏压隧道变形监控量测 | 第12-13页 |
1.2.3 岩石室内试验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山岩隧道现场变形监测 | 第16-30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6-19页 |
2.2.1 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 | 第17-18页 |
2.2.2 工程气候、水文条件及地下水分析 | 第18-19页 |
2.2.3 地震及地震效应 | 第19页 |
2.3 监控量测的实施内容与方法 | 第19-23页 |
2.3.1 隧道监控量测的依据 | 第19页 |
2.3.2 隧道监控量测的内容 | 第19页 |
2.3.3 量测手段和方法 | 第19-21页 |
2.3.4 量测频率 | 第21页 |
2.3.5 断面间距 | 第21-22页 |
2.3.6 量测数据的分析 | 第22-23页 |
2.4 监控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 第23-28页 |
2.4.1 掌子面地质素描 | 第23-24页 |
2.4.2 地表沉降 | 第24-25页 |
2.4.3 拱顶下沉 | 第25-27页 |
2.4.4 净空收敛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高山岩隧道花岗岩三轴率敏性试验研究 | 第30-40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3.3 试样制备 | 第31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31-32页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39页 |
3.5.1 破坏断面特征与分析 | 第32-33页 |
3.5.2 应力-应变全曲线特征与分析 | 第33-35页 |
3.5.3 加载速率对花岗岩强度特征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4 加载速率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5 加载速率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浅埋偏压高山岩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及施工方案优化 | 第40-52页 |
4.1 概述 | 第40页 |
4.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4.3 材料参数 | 第41-46页 |
4.3.1 弹性及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1页 |
4.3.2 弹粘塑性本构模型 | 第41-46页 |
4.4 隧道开挖方案 | 第46-47页 |
4.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5.1 位移分析 | 第47-49页 |
4.5.2 应力分析 | 第49-51页 |
4.5.3 优选工法探讨分析 | 第51页 |
4.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高山岩偏压隧道变形受力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64页 |
5.1 概述 | 第52页 |
5.2 倾角对偏压隧道变形受力状态的影响 | 第52-58页 |
5.2.1 计算工况 | 第52页 |
5.2.2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2-54页 |
5.2.3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4页 |
5.2.4 围岩最小主应力分析 | 第54-56页 |
5.2.5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56-58页 |
5.3 埋深对偏压隧道变形受力状态的影响 | 第58-62页 |
5.3.1 计算工况 | 第58页 |
5.3.2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8-59页 |
5.3.3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9页 |
5.3.4 围岩最小主应力分析 | 第59-61页 |
5.3.5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61-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