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老城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9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内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理论评述 | 第19-49页 |
2.1 国内外住区更新理论与实践演变综述 | 第19-31页 |
2.1.1 发达国家住区更新历程 | 第19-22页 |
2.1.2 发达城市住区更新特征 | 第22-26页 |
2.1.3 国内城市住区更新历程 | 第26-27页 |
2.1.4 国内城市住区更新特征 | 第27-29页 |
2.1.5 国内外住区更新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 | 第29-31页 |
2.2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相关理论 | 第31-42页 |
2.2.1 自组织理论 | 第31-33页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33-37页 |
2.2.3 自组织与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 | 第37-40页 |
2.2.4 其他相关理论 | 第40-42页 |
2.2.5 小结 | 第42页 |
2.3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理论 | 第42-48页 |
2.3.1 旧住区更新的自组织内涵 | 第42-44页 |
2.3.2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 第44-46页 |
2.3.3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理论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动力 | 第49-75页 |
3.1 旧住区更新的驱动因素关系分析 | 第49-51页 |
3.1.1 空间与资本的关系 | 第49-50页 |
3.1.2 旧住区更新与资本的关系 | 第50页 |
3.1.3 旧住区更新与空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3.2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的动力机制 | 第51-60页 |
3.2.1 资本动力机制 | 第51-53页 |
3.2.2 空间动力机制 | 第53-57页 |
3.2.3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运作模型 | 第57-60页 |
3.3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规划思路 | 第60-74页 |
3.3.1 国内外更新案例分析 | 第60-71页 |
3.3.2 更新模式分析 | 第71-72页 |
3.3.3 自组织更新规划思路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成都市老城旧住区更新调研 | 第75-96页 |
4.1 成都市老城旧住区更新概述 | 第75-78页 |
4.1.1 成都市旧城更新历程 | 第75-76页 |
4.1.2 最新的城市更新及其政策影响 | 第76-78页 |
4.2 调研前期准备 | 第78-79页 |
4.2.1 调研目的、方式及内容 | 第78页 |
4.2.2 调研区域选择 | 第78-79页 |
4.3 实地观察研究 | 第79-90页 |
4.3.1 “北改”更新案例调研 | 第79-85页 |
4.3.2 特色社区更新案例调研 | 第85-90页 |
4.4 成都市旧住区更新实例分析 | 第90-95页 |
4.4.1 总体特征 | 第90-91页 |
4.4.2 资本维度机制分析 | 第91-93页 |
4.4.3 空间维度模式分析 | 第93-94页 |
4.4.4 小结 | 第94-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旧住区自组织更新的规划方法 | 第96-108页 |
5.1 资本维度规划方法 | 第96-100页 |
5.1.1 国家及城市层面 | 第96-99页 |
5.1.2 社区层而 | 第99-100页 |
5.2 空间维度规划方法 | 第100-102页 |
5.2.1 能空间体系构建 | 第100-101页 |
5.2.2 空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 | 第101-102页 |
5.3 奎星楼街自组织更新规划方法与建议 | 第102-107页 |
5.3.1 更新特征与问题 | 第102-104页 |
5.3.2 基于自组织更新理论更新分析 | 第104-105页 |
5.3.3 基于自组织更新理论的优化规划方案 | 第105-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