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政策背景:新农村建设 | 第12-13页 |
1.1.2 经济背景:乡村旅游经济兴起 | 第13页 |
1.1.3 文化背景:地域性保护 | 第13-14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2.1 成都平原的地域概念 | 第15-16页 |
1.2.2 旧村落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3 农旅结合模式的概念 | 第17页 |
1.2.4 外部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步骤 | 第22-2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成都平原旧村落相关概念研究 | 第24-40页 |
2.1 地域文化 | 第24-26页 |
2.1.1 气候 | 第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1.3 水资源 | 第25页 |
2.1.4 休闲文化 | 第25-26页 |
2.2 村落地域分布概况 | 第26-27页 |
2.3 村落群体空间布局体系 | 第27-31页 |
2.3.1 体系空间层次 | 第27-28页 |
2.3.2 体系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2.3.3 体系特征 | 第30-31页 |
2.4 村落类型 | 第31-34页 |
2.4.1 从规模大小来分:小型、中型与大型 | 第31-32页 |
2.4.2 从平面形态来分:团状与带状 | 第32-33页 |
2.4.3 从地形地貌来分:平坝与山丘 | 第33-34页 |
2.5 村落构成要素 | 第34-38页 |
2.5.1 民居建筑 | 第34-36页 |
2.5.2 道路 | 第36-37页 |
2.5.3 林木 | 第37页 |
2.5.4 农田和菜地 | 第37-38页 |
2.5.5 河渠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成都平原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概述 | 第40-59页 |
3.1 外部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3.1.1 自然因素 | 第40-41页 |
3.1.2 社会因素 | 第41-42页 |
3.2 外部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2-46页 |
3.2.1 围合实体 | 第43-46页 |
3.2.2 景观实体 | 第46页 |
3.3 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46-53页 |
3.3.1 点状空间 | 第47-50页 |
3.3.2 现状空间 | 第50-52页 |
3.3.3 面状空间 | 第52-53页 |
3.4 外部公共空间的序列性 | 第53-54页 |
3.5 外部公共空间的围合与渗透 | 第54-56页 |
3.6 外部公共空间的整体特征 | 第56-58页 |
3.6.1 层次分明、内向聚集 | 第56-57页 |
3.6.2 隐秘精巧、外松内紧 | 第57页 |
3.6.3 随机生成、灵活多变 | 第57-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农旅结合模式及其对策略外部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59-70页 |
4.1 农旅结合模式概述 | 第59-63页 |
4.1.1 农旅结合模式的含义 | 第59-60页 |
4.1.2 农旅结合模式的特点 | 第60-61页 |
4.1.3 农旅结合模式的类型 | 第61-63页 |
4.2 成都平原农旅结合模式发展概况 | 第63-65页 |
4.2.1 旅游资源 | 第63页 |
4.2.2 “农家乐”模式 | 第63-65页 |
4.3 农旅结合模式对村落发展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1 积极影响 | 第65-66页 |
4.3.2 消极影响 | 第66-67页 |
4.4 农旅结合模式对外部公共空间的影响与要求 | 第67-69页 |
4.4.1 旅游活动类型对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 第67-68页 |
4.4.2 发展模式对外部公共空间的影响与要求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成都平原农旅结合型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现状研究 | 第70-113页 |
5.1 成都平原农旅结合型村落相关政策研究 | 第70-71页 |
5.1.1 注重旧村落改造提升统筹分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 第70页 |
5.1.2 《成都市百村容貌整治试点工作》 | 第70-71页 |
5.2 调研对象选取 | 第71页 |
5.3 案例调研 | 第71-104页 |
5.3.1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 第71-78页 |
5.3.2 新都区新繁镇汪家村曾家院子 | 第78-85页 |
5.3.3 龙泉驿区山泉镇桃源村枫树林院子 | 第85-91页 |
5.3.4 温江区永盛镇尚合村连二里市 | 第91-97页 |
5.3.5 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 | 第97-104页 |
5.4 案例横向比较 | 第104-112页 |
5.4.1 村落基础信息比较 | 第104-106页 |
5.4.2 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比较 | 第106-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农旅结合型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 第113-135页 |
6.1 现状背景之梳理 | 第113-115页 |
6.1.1 模式之定位 | 第113-114页 |
6.1.2 环境之梳理 | 第114-115页 |
6.2 空间序列之组合 | 第115-117页 |
6.2.1 轴线式 | 第115-116页 |
6.2.2 向心式 | 第116-117页 |
6.3 外部空间之设计 | 第117-132页 |
6.3.1 明确空间的使用功能 | 第117页 |
6.3.2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第117-123页 |
6.3.3 控制节点空间的比例尺度 | 第123-132页 |
6.4 地域文化之表达 | 第132-134页 |
6.4.1 保留村落传统空间格局 | 第132页 |
6.4.2 建筑风貌本地化 | 第132-133页 |
6.4.3 地域材料与技术的运用 | 第133-13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