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EPR基础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2.1 EPR的内涵 | 第16页 |
2.2 EPR的目标 | 第16-17页 |
2.3 EPR的工具 | 第17页 |
2.4 EPR的财务机制 | 第17-18页 |
2.5 EPR在WEEE管理中的适用性 | 第18-20页 |
3 中国基于EPR的WEEE管理体系发展探究 | 第20-28页 |
3.1 WEEE来源分析 | 第20-21页 |
3.2 WEEE回收体系发展 | 第21-22页 |
3.3 WEEE处理体系发展 | 第22-25页 |
3.3.1 中国WEEE处理体系发展总体概况 | 第22页 |
3.3.2 非正式处理者与正式处理者的对比 | 第22-25页 |
3.4 基于EPR的WEEE管理体系 | 第25-28页 |
3.4.1 法律法规 | 第25-26页 |
3.4.2 责任分配 | 第26页 |
3.4.3 财务系统 | 第26-28页 |
4 基于PEST框架的电子电器行业实施EPR风险识别 | 第28-41页 |
4.1 电子电器行业实施EPR险和识别概述 | 第28-29页 |
4.1.1 风险基本涵义 | 第28页 |
4.1.2 EPR实施风险 | 第28-29页 |
4.2 基于PEST框架的风险识别 | 第29-40页 |
4.2.1 PEST识别框架的适用性 | 第29-30页 |
4.2.2 从政策法律(P)的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4.2.3 从经济(E)的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4.2.4 从社会文化(S)的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4.2.5 从技术(T)的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3 电子电器行业实施EPR风险识别结果 | 第40-41页 |
5 基于灰数DEMATEL的电子电器行业实施EPR风险评价 | 第41-50页 |
5.1 灰数DEMATEL方法 | 第41-43页 |
5.1.1 灰数系统理论 | 第41-42页 |
5.1.2 灰数DEMATEL | 第42-43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43-46页 |
5.3 分析结果讨论 | 第46-48页 |
5.4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6 EPR核心风险管制——串谋行为的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 第50-58页 |
6.1 串谋行为引发基金财务风险 | 第50-51页 |
6.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51-53页 |
6.2.1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收益矩阵 | 第51-52页 |
6.2.2 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6.3 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 第53-55页 |
6.3.1 生产企业与审查人群体“串谋”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 | 第53-54页 |
6.3.2 政府主管部门群体 | 第54-55页 |
6.4 三方演化博弈稳定分析 | 第55-56页 |
6.4.1 三方演化博弈均衡解 | 第55-56页 |
6.4.2 参数分析 | 第56页 |
6.5 分析结果的启示 | 第56-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7.2 管理建议 | 第58-61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61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A 电子电器行业实施EPR风险因素评估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