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互联网消费金融 | 第20-21页 |
2.1.2 消费行为 | 第21-22页 |
2.2 消费金融影响消费行为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绝对收入假说 | 第22-23页 |
2.2.2 相对收入假说 | 第23页 |
2.2.3 行为生命周期假说 | 第23-24页 |
2.2.4 心理账户理论 | 第24-25页 |
2.2.5 预防性储蓄理论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行为现状 | 第27-37页 |
3.1 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 | 第27-33页 |
3.1.1 网络支付现状 | 第27-28页 |
3.1.2 互联网消费信贷现状 | 第28-30页 |
3.1.3 互联网货币基金现状 | 第30-31页 |
3.1.4 互联网保险现状 | 第31-32页 |
3.1.5 互联网投资现状 | 第32-33页 |
3.2 居民消费行为现状 | 第33-36页 |
3.2.1 居民消费水平 | 第34-35页 |
3.2.2 居民消费结构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7-43页 |
4.1 平滑机制 | 第37-38页 |
4.1.1 非现金支付平滑 | 第37-38页 |
4.1.2 分期还款的预算平滑 | 第38页 |
4.2 保障机制 | 第38-40页 |
4.2.1 互联网货币基金稳定收益保障 | 第39页 |
4.2.2 互联网保险基本财富保障 | 第39-40页 |
4.3 增值机制 | 第40-42页 |
4.3.1 金融投资与居民的财富效应 | 第40-41页 |
4.3.2 金融投资与居民的收入效应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消费行为影响的测算 | 第43-68页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43-44页 |
5.1.1 模型设定 | 第43页 |
5.1.2 变量说明 | 第43-44页 |
5.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44页 |
5.3 平滑机制模型 | 第44-53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页 |
5.3.3 模型估计 | 第45-52页 |
5.3.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5.4 保障机制模型 | 第53-60页 |
5.4.1 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页 |
5.4.3 模型估计 | 第54-59页 |
5.4.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5 增值机制模型 | 第60-67页 |
5.5.1 模型构建 | 第60-61页 |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1页 |
5.5.3 模型估计 | 第61-66页 |
5.5.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优化消费行为的对策 | 第68-73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68-70页 |
6.1.1 促进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的融合 | 第68页 |
6.1.2 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机制 | 第68-69页 |
6.1.3 完善居民消费保障体系 | 第69页 |
6.1.4 完善维权机制 | 第69-70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70-71页 |
6.2.1 满足居民不同类型消费行为需求 | 第70页 |
6.2.2 引进并培育优质人才 | 第70-71页 |
6.3 消费者层面 | 第71-72页 |
6.3.1 合理参与互联网消费金融 | 第71页 |
6.3.2 提升自身互联网消费金融知识水平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