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1.2.1 政策工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邻避情境下政策工具选择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和技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邻避冲突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2 政策工具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3 政府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1页 |
2.4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困境解析 | 第23-28页 |
3.1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困境表现 | 第23-25页 |
3.1.1 政府工具选择片面化 | 第23页 |
3.1.2 政策工具选择存在滞后 | 第23-24页 |
3.1.3 政策工具选择与政策目标脱节 | 第24-25页 |
3.2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困境原因 | 第25-27页 |
3.2.1 价值层面政策工具选择困境原因分析 | 第25页 |
3.2.2 理论层面政策工具选择困境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3.2.3 操作层面政策工具选择困境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3.3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困境化解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思路 | 第28-36页 |
4.1 以政策目标为工具选择导向 | 第28-30页 |
4.1.1 政府治理中的政策目标导向 | 第28-29页 |
4.1.2 从政策问题到政策目标 | 第29-30页 |
4.2 以政策工具特性为工具选择基础 | 第30-32页 |
4.2.1 邻避情境下政策工具类型划分 | 第30-31页 |
4.2.2 邻避情景下政策工具属性特点 | 第31-32页 |
4.3 以目标对象诉求为工具选择现实依据 | 第32-36页 |
4.3.1 邻避情境下的目标对象类型 | 第32-33页 |
4.3.2 目标对象的政策工具诉求 | 第33-36页 |
第五章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 | 第36-50页 |
5.1 目标导向的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思路 | 第36-37页 |
5.1.1“目标-手段”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5.1.2 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逻辑 | 第37页 |
5.2 冲突潜伏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 | 第37-40页 |
5.2.1 冲突潜伏阶段:政策目标到政策工具 | 第37-38页 |
5.2.2 冲突潜伏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 | 第38-40页 |
5.2.3 冲突潜伏阶段工具选择组合意义实现 | 第40页 |
5.3 理性抗争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 | 第40-42页 |
5.3.1 理性抗争阶段:政策目标到政策工具 | 第40-41页 |
5.3.2 理性抗争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 | 第41-42页 |
5.3.3 理性抗争阶段工具选择组合意义实现 | 第42页 |
5.4 非理性抗争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 | 第42-44页 |
5.4.1 非理性抗争阶段:政策目标到政策工具 | 第42-43页 |
5.4.2 非理性抗争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 | 第43-44页 |
5.4.3 非理性抗争阶段工具选择组合意义实现 | 第44页 |
5.5 冲突处理及评价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构建 | 第44-47页 |
5.5.1 冲突处理及评价阶段:政策目标到政策工具 | 第44-45页 |
5.5.2 冲突处理及评价阶段政策工具选择组合 | 第45-46页 |
5.5.3 冲突处理及评价阶段工具选择组合意义实现 | 第46-47页 |
5.6 政策工具选择组合在典型案例中的应用分析 | 第47-50页 |
5.6.1 案例概述——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事件 | 第47-48页 |
5.6.2 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组合应用情况 | 第48-50页 |
第六章 邻避情境下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组合应用建议 | 第50-54页 |
6.1 细分邻避冲突类型,明确工具选择组合应用具体背景 | 第50-51页 |
6.2 完善工具匹配,实现政策工具选择组合动态管理 | 第51-52页 |
6.3 以境外工具选择实践为经验借鉴,优化工具选择组合 | 第52-53页 |
6.4 提高工具执行保障,促进工具选择组合应用落实 | 第53-5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7.1 总结与结论 | 第54-5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