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的难点 | 第21-22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21-22页 |
2 农村金融生态的相关理论 | 第22-30页 |
2.1 生态学的理论 | 第22页 |
2.2 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政府干预 | 第22-23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市场自由化 | 第23页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必要的政府干预 | 第23-24页 |
2.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内涵界定 | 第24-25页 |
2.4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作用机理 | 第25-27页 |
2.4.1 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5-26页 |
2.4.2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2.5 各个生态环境要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机理关系 | 第27-30页 |
2.5.1 经济环境要素对农村金融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2.5.2 金融内在发展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机理 | 第28页 |
2.5.3 制度环境要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2.5.4 信用环境要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9页 |
2.5.5 文化环境要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 第30-36页 |
3.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0-31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2页 |
3.2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32-36页 |
3.2.1 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 | 第32-33页 |
3.2.2 综合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33-36页 |
4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 第36-48页 |
4.1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4.1.1 农村金融生态的经济环境——基础因素 | 第36-37页 |
4.1.2 农村金融生态的内在发展环境——自身因素 | 第37-38页 |
4.1.3 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环境——硬约束因素 | 第38页 |
4.1.4 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软约束因素 | 第38-39页 |
4.1.5 农村金融生态的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引导因素 | 第39页 |
4.2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 第39-46页 |
4.2.1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4.2.2 数据来源及归一化处理 | 第40-41页 |
4.2.3 BP神经网络训练 | 第41-45页 |
4.2.4 BP神经网络仿真 | 第45-46页 |
4.3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程度 | 第46-48页 |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研究展望 | 第48-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5.2.1 健全甘肃省农村地区的制度体系 | 第48-49页 |
5.2.2 大力发展甘肃省农村经济 | 第49-50页 |
5.2.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环境 | 第50页 |
5.2.4 构建信用体系,加强文化教育 | 第50-51页 |
5.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