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源筛选及遗传背景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第10-12页
        1.1.1 “三系”小麦雄性不育系第10-11页
        1.1.2 “两系法”小麦雄性不育系第11-12页
        1.1.3 “化学杀雄”小麦雄性不育系第12页
    1.2 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育性特征第12-13页
    1.3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第13-15页
        1.3.1 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筛选依据第13页
        1.3.2 T、K、V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第13-14页
        1.3.3 其它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第14-15页
    1.4 小麦细胞质不育研究第15-18页
        1.4.1 小麦细胞质不育机理第15-16页
        1.4.2 小麦雄性不育分子标记技术第16-18页
    1.5 F型小麦不育系及本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5.1 F型小麦不育系基本特征第18页
        1.5.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形态及花粉败育特征第19-25页
    2.1 材料第19页
    2.2 方法第19-20页
        2.2.1 数据调查第19页
        2.2.2 统计分析第19-2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0-24页
        2.3.1 F型不育系的群体和单株形态第20页
        2.3.2 不育系小穗及花药形态第20-21页
        2.3.3 花粉败育类型及比例第21-23页
        2.3.4 不育系育性特征聚类第23-24页
    2.4 讨论第24-25页
第三章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保源筛选第25-30页
    3.1 材料第25页
    3.2 方法第25-26页
        3.2.1 配置组合第25页
        3.2.2 数据调查第25页
        3.2.3 统计分析第25-2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6-29页
        3.3.1 杂交组合F_1结实率分布特征第26页
        3.3.2 F型不育系的恢保源第26-27页
        3.3.3 98个品种(系)杂交组合结实率聚类第27-29页
    3.4 讨论第29-30页
第四章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遗传背景分析第30-39页
    4.1 材料第30页
    4.2 方法第30-31页
        4.2.1 DNA提取第30页
        4.2.2 引物分析第30页
        4.2.3 PCR扩增及电泳第30-3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4.3.1 小麦基因组DNA品质检测第31页
        4.3.2 F型不育系的RAPD、ISSR、SCAR引物扩增多态性第31-34页
        4.3.3 F型不育系的特异片段第34-35页
        4.3.4 F型不育系的遗传相似性第35-36页
    4.4 讨论第36-39页
第五章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6页
致谢第46-47页
作者简介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光周期基因TaCO9-1A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下一篇:矮秆高粱辽杂35号光合特性与物质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