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操纵应计能否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基于投资之前可操纵应计的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0-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融资约束相关文献 | 第13-14页 |
2.2 可操纵应计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2.2.1 可操纵应计概述 | 第14-15页 |
2.2.2 可操纵应计的信号传递 | 第15页 |
2.3 可操纵应计与融资约束 | 第15-18页 |
3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第18-25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18页 |
3.1.1 融资约束的含义 | 第18页 |
3.1.2 可操纵应计的含义 | 第18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3.2.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9-20页 |
3.2.3 机会主义行为 | 第20-21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3.4 检验思路 | 第23-25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4.2 定义时间窗口 | 第25-26页 |
4.3 变量衡量及相关模型 | 第26-29页 |
4.3.1 修正的琼斯模型 | 第26-27页 |
4.3.2 融资约束公司的衡量 | 第27-28页 |
4.3.3 投资机会的衡量 | 第28-29页 |
5 实证检验结果 | 第29-46页 |
5.1 单变量描述统计 | 第29-31页 |
5.2 分组描述统计 | 第31-37页 |
5.2.1 融资约束、投资机会与可操纵应计 | 第31-35页 |
5.2.2 融资约束、可操纵应计与外部融资 | 第35-37页 |
5.3 回归检验 | 第37-46页 |
5.3.1 融资约束与可操纵应计 | 第37-38页 |
5.3.2 投资机会、融资约束与可操纵应计 | 第38-42页 |
5.3.3 可操纵应计与总外部融资 | 第42-46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6-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7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