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粮食可追溯系统 | 第20页 |
2.1.2 粮食供应链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前景理论 | 第22页 |
2.2.3 市场信号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踪系统的形成条件与现状 | 第24-34页 |
3.1 政策制度条件 | 第24-25页 |
3.2 社会需求条件 | 第25-29页 |
3.2.1 消费者的需求 | 第25-26页 |
3.2.2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需求 | 第26-28页 |
3.2.3 政府的需求 | 第28-29页 |
3.3 技术条件 | 第29-31页 |
3.3.1 硬件应用技术条件 | 第29-30页 |
3.3.2 软件技术资源条件 | 第30-31页 |
3.4 供应链条件 | 第31-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实证研究 | 第34-43页 |
4.1“方法—目的链”模型概述 | 第34-36页 |
4.2“方法—目的链”模型的指标设定与数据 | 第36-38页 |
4.2.1 指标设定 | 第36-37页 |
4.2.2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 | 第37-38页 |
4.3“方法—目的链”模型测算 | 第38-41页 |
4.3.1 建立指标关联矩阵 | 第38-40页 |
4.3.2 指标划分检验 | 第40-41页 |
4.4“方法 —目的链”模型结果解析 | 第41-43页 |
第5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设计 | 第43-56页 |
5.1 设计思想、目标与原则 | 第43-45页 |
5.1.1 设计思想 | 第43页 |
5.1.2 设计目标 | 第43-44页 |
5.1.3 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5.2 设计内容 | 第45-56页 |
5.2.1 供应链体系设计 | 第45-48页 |
5.2.2 信息体系设计 | 第48-50页 |
5.2.3 技术体系设计 | 第50-52页 |
5.2.4 运行机制设计 | 第52-56页 |
第6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56-59页 |
6.1 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支持 | 第56-57页 |
6.2 创新技术应用,驱动系统建成运行 | 第57页 |
6.3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体系运行 | 第57-58页 |
6.4 拓宽监管范围,优化市场环境 | 第58-5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